转载自丨直播广东
编辑丨余黛仙
颅内动脉瘤俗称人脑内不定时的“炸弹”,一旦破裂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出现一种严重的出血性脑中风。
两个月前,家住广西的59岁黄婆婆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被家医院就诊,查头颅核磁共振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长了一个大型动脉瘤,医院认为此动脉瘤无论是介入还是开刀,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医院进一步治疗。黄婆婆的女儿治病心切,慕名找到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汪求精教授,汪教授仔细阅片后,确诊该患者为复杂的大脑中动脉瘤,目前症状考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先兆”,建议尽快手术治疗。
与常见动脉瘤不同的是,该动脉瘤瘤体较大,且有一条重要的分支动脉直接从瘤顶发出,参与脑功能区的供血,术中一旦损伤,将导致严重的肢体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这对黄婆婆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手术极具挑战,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团队充分讨论后,精心制定了手术预案,患者家属对手术充满信心,连夜联系救护车,将患者送往中山三院。
脑血管外科团队为黄婆婆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证实黄婆婆的动脉瘤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大小约14.54mm×11.24mm,瘤颈宽,瘤顶发出的分支血管向主要管理肢体活动及语言的神经功能区供血。
箭头所指为瘤顶部发出的重要分支血管
手术预案拟将血管支架从大脑中动脉M1段,经过瘤腔送至瘤顶部分支血管,实施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但由于该动脉瘤体积较大,且瘤颈与瘤顶分支血管的距离超过10mm,术中即要将支架放至远端的瘤顶分支血管,保留分支血管通畅,又要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腔,手术难度极高,就如同架设一条管道把水从地面穿过屋内引到屋顶,然后用泥沙把整个屋子填满,同时又要保证水管通畅,难度可想而知。
脑血管外科团队在术中先向瘤腔部分填塞弹簧圈形成支撑,继而通过支架后释放技术将支架置于大脑中动脉M1段,覆盖动脉瘤近端,然后将支架远端送至瘤顶分支动脉,形成“梯子”结构,然后通过双微导管技术在瘤腔内填塞弹簧圈,直至动脉瘤腔消失。至此,黄婆婆脑内的“炸弹”不仅被拆除,而且保住了动脉瘤顶发出的重要血管,未出现并发症。
术后第2天,黄婆婆即可对答流利,肢体肌力完全正常,可以下地活动了,一周后,黄婆婆康复出院,安心踏上返家的火车。
术后造影显示瘤顶分支血管显影良好
对全网文献进行检索,截止至目前为止,对如此复杂的大脑中动脉瘤的相关报道,国际上只有美国哈佛医学院的Y.Alturki教授报道了1例通过血流导向装置对瘤顶远端血管进行保护的病例,而国内暂无相关报道。
在致密填塞瘤腔的同时,为保护动脉瘤顶分支血管,在瘤颈与瘤顶长达14mm的瘤腔内通过释放支架实现血流重建,从而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极高的操作难度,一旦稍有闪失,将出现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等灾难性的后果,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首次将该技术命名为颅内动脉瘤“梯形”支架植入技术,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山三院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
直播广东
初审
彭沛
审核
周林丽
核定发布
邱伟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ycxz/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