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 先天性动脉瘤 > 正文 > 正文

揭秘重疾险ldquo理赔尺度rdq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6 14:43:58

虽然现在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愿意投保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仍旧有一个问题如芒刺背,让很多人对保险产生若即若离的感觉。

那么,那根“芒刺”指代的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我们最为关心的“理赔”。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保险导致会不会赔!即便是已经买了保险,很多人心里依然是没底。

大家除了对重疾险的理赔将信将疑之外,似乎还在犹豫什么时候投保最划算。

·不符合条款要求,竟然也可理赔了20万!

·重疾险什么时候购买最合适?

·挑选重疾险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核心呢?

·安华寄语

1、不符合条款要求,竟也可理赔了20万!

年5月25日,董先生投保了某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保额是20万元。

年3月13日,董先生因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2级,医院进行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造影术。医疗费用花了大约15万元。

董先生就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但保险公司给拒赔了,理由是:未采用条款规定的治疗手段。

拒保通知这么写的:

破裂脑动脉夹闭手术是指“因脑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被保险人已经实施了在全麻下进行的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脑动脉瘤(未破裂)预防性手术、颅骨打孔手术、动脉瘤栓塞手术、血管内手术及其他颅骨手术不在本保障范围内”。

董先生的病情,尽管满足了条款里约定的“因脑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采用的治疗方式为“脑动脉瘤栓塞手术”,在条款约定中被明确规定在了保障范围之外。

保险公司认为:根据条款的规定,他们可以不承担董先生的理赔款。

董先生不认同保险公司的结果,提起诉讼。但最终的法院判决是董先生胜诉,保险公司仍需要向董先生进行赔付。判决书中写道:保险公司应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内向董先生支付保险金20万元及退回保险费用.64元。

法院判决的依据是根据银保监会制定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原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拟定医疗保险产品条款,应当尊重被保险人接受合理医疗服务的权利,不得在条款中设置不合理的或者违背一般医学标准的要求作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

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约定的疾病诊断标准应当符合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并考虑到医疗技术条件发展的趋势。

健康保险合同生效后,被保险人根据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被确诊疾病的,保险公司不得以该诊断标准与保险合同约定不符合为理由拒绝给付保险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和法院对消费者有着充分的保护。

重疾险产品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因花费巨大的疾病带来的经济困难,如果本身得的病足够严重,虽然条款没有约定,但从目前的司法判决的案例来看,司法会有很大的偏向。

由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条款虽然没有弹性,但是司法是存在弹性的。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个,着实给我们一颗很大的定心丸,让已经投保或者准备投保的人们很安心。

2、重疾险什么时候购买最合适?

或许,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或疑虑:

想法一:重疾险的保费会不会下调呢?我打算等到重疾险最便宜的时候再入手。

想法二:现在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以后可能都用不上了,现在买的重疾险会不会就没有用啦?

想法......

很理解大家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疑问。我们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简单分析一下、除了担心和认为现在的重疾险覆盖不了医疗技术的发展,还犹豫重疾险的投保时机,想要等到最佳时机最划算的时候再进行投保。

其实关于重疾险的买入时机的想法,就像股票什么时候买进,才能赚钱一样。但我们要知道,保险和股票是有很大区别的:股票赌的是赚钱赔钱的风险,保险赌的却是疾病、意外、身故带来的经济风险。

(1)重疾险能不能覆盖医疗技术发展后的治疗方式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新治疗方式条款没约定的问题。文章开始我们提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其实就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条规定对投保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法律武器。

上述董先生的例子不就很好的说明和解释了这一点嘛。董先生得的大病,其实已经达到了保险公司对疾病标准的要求,首先疾病是理赔的基础。

尽管董先生采用的治疗方式不满足保险条款的约定,但考虑到保险条款中关于治疗方式的限制,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且违背了一般的医学标准。最终,董先生获赔了保险金。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以后医学技术方面也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某种重大疾病的治疗手术也将会更新换代,那么,以被保险人投保时的手术方式来限定若干年后被保险人患重大疾病时施行的手术,很显然是不符合医学的发展规律的,也就是说这对被保险人来说是特别不合理的。

那么,肯定有人又有这样的疑问了?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现在的很多治疗方式在以后根本就用不上了,现在的大病以后说不定就变成打一针就能解决的小毛病。

如果说真是那样的话,我想我们可赚大发了,打一针没准就能赔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重疾险保险金。

因为《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的意思,重大疾病的诊断标准不是完全以保险条款的释义为准,而是以通行医学诊断标准为依据,不符合医疗技术通行标准的条款将会被推翻。

因此,我们现在买了重疾险,也就不用担心以后的医疗技术不在条款约定的范围内了。

(2)重疾险保费会不会降

新定义重疾险上来之后,相比于旧版产品,不仅没有降价反而贵了不少。究其原因,无非是疾病发生率在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患大病的风险变高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涨价原因就是:轻度甲状腺癌虽然从重疾移到轻症,但保险公司的成本依然很高。

新定义重疾产品中,轻度的(Ⅰ期)甲状腺癌不是不赔了,而是划入轻症里进行赔付了,赔30%保额,对于轻症来说,疾病的发生率确确实实增加了不少。

另外,绝大多数重疾险产品都自带被保险人轻症豁免,在赔完高发的甲状腺癌轻症后,豁免后续的保费,但保障不变。如果遇到恶化,不仅赔了轻度甲状腺癌,还要多赔一次重度甲状腺癌。

(3)保费什么时候会降价?

如果保障相同的条件下,猜想重疾险未来降价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是压缩保障来实现降低保费。

假若想要等降价,再考虑入手,我认为付出的风险会超过下降的保费。抛开裸奔期间的患病风险不说,而且年龄越大保费越贵,这一块也要比降价便宜的保费要高的多。

如果实在就是想等一等,等到它降价再买,那么,比较建议这样去等待:分批购买,不要裸奔。比如:先买一定保额(如:30万的保额),后续如果遇到更合适的产品,我们可以再适当增加。

所以,总得来说,买重疾险的最佳时机就是当下、就是现在。

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定义重疾险的上市,我们该怎么挑选重疾险呢?

3、在挑选重疾险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核心呢?

其实,在挑选重疾险时,我们只要抓住核心,把主要保障责任和次要保障责任都选好了,避免被一些无关痛痒的保障责任干扰到,便可以挑选出高性价比的重疾险来。

(1)这样选择保额

我们都知道,买保险就是买保额。

一场大病通常需要用3~5年的时间去治疗和康复。这段时间,医疗花费不说,加上康复费、护理费以及误工损失,真的是花钱如流水般,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更甚是雪上加霜!

所以,我们在配置重疾险时,选择的保额最起码要可以覆盖患病期间的生活开支。

建议:30万起步;50万够用;万的话,可以确保在康复期间家庭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2)重疾多次赔

重疾多次赔:就是得了一次重疾以后,如果不幸再次得其他的重疾还能赔。

曾有数据显示:人的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72%。这概率确实不低。但每次重疾都是重病,每次都生存下来,虽然患二次三次的重疾概率确实有,但这概率并不太高。

建议:一般2~3次就够用。如果预算有限的,应优先考虑癌症二次赔付,因为癌症复发的情况更为普遍。

(3)特定疾病多次赔

重疾险的核心保障是在于对重疾、中症、轻症的保障。

目前,市面上的重疾险产品基本全部自带。也有一部分是可选中症、轻症的。建议:把重疾、中症、轻症这三者全部选上。

另外,还有这个很实用的保障,即:癌症多次赔付、心脑血管多次赔付。

癌症多次赔付:即得了癌症,理赔过,几年后癌症复发、持续或新发,还能再赔。第一次得癌症的概率是66.7%,再次患癌症的概率大概在8.5%左右。

建议:在癌症二次责任的费用不高,最好不超过保费的20%的情况下,建议加上。

心脑血管多次赔付:即得了一次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同种疾病复发;或者之前得的是非心脑血管疾病,第二次得了心脑血管疾病,都可以进行赔付。

建议:很实用,在预算足够的情况下,建议加上。

新华保险年理赔年报中显示,在重疾理赔中前三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并且男性要明显高于女性。

(新华保险年理赔年报)

特别是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的男性,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在预算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把这几项保障责任都附加上。

安华寄语

买保险是一件具有个性化的事,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很多,并不是只预算、保额就行。不同的生活习惯、家庭情况,都会影响到保障的侧重点。保险一交几十年、最长要保障我们一辈子,需要谨慎对待,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随着大家保险意识的提高,以及对保险的认知越来越高,对于买保险、保险理赔等事情也都是很明了的。我们把保险各方面的功课都做好了,让我们的保险保单真正发挥它的保护力。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买,点击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sjfb/9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