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0日,神经外科团队在孙晓辉主任带领下成功完成全国首例脑缺血性艾滋病人“颈动脉斑块剥脱术(CEA)”,患者术后头晕消失、患侧肢体肌力明显增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最有效方法,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国家脑防委、国家卒中中心大力提倡、积极推广的适宜技术及缺血性脑血管防治指南规定首选术式。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开展较晚,目前国内常规化开展医院不多,特别是一些患有特殊感染性疾病的群体更得不到救治,因此给诸多此类患者就医带来不便及困惑。
病例介绍本次病例为男性,61岁,一年前有过一次脑中风住院病史,此次入院前一个月出现反复头晕,左侧手指握力变差,不能很好的握住水杯喝水,走路左侧肢体乏力,言语含糊、反应迟钝的症状。
偶尔还会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医院做了颅脑的相关检查后,神经内科考虑有“脑内多发缺血灶及腔隙性脑梗死”,曾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在完善各项检查时发现确诊艾滋病。后来我院传染病区住院就医,经孙晓辉主任会诊后转入神经外科进一步诊治。
转科后,孙主任结合病史,进一步经CTA、DSA检查后并详细分析了影像等相关资料,结合患者颈部和颅内血管解剖特点,综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组织全科讨论,详细制定手术计划,并同家属仔细沟通,取得充分的理解和配合,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后,于5月10日为患者做了颈动脉斑块剥脱术(CEA)。
术中,孙主任在高倍手术显微镜下仔细游离出颈动脉及各分支后,临时阻断相应动脉,然后切开狭窄区域血管壁,快速仔细清除堵塞血管的“垃圾”,剥除动脉内膜斑块,确保动脉内壁光滑,使内径恢复正常大小,显微缝合血管。
为了防止术中脑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团队全程采取了脑氧监测、脑转流等技术手段,保证术中更加安全。
这是全国首例艾滋病人“颈动脉斑块剥脱术(CEA)”。
图1是手术前,患者的右侧颈总动脉比较细,颈外动脉的初始段因为阻塞了大部分,没有显影,颈内动脉则完全没有显影。
图2是手术后,颈总动脉比手术前明显变粗,颈外动脉初始段也通畅了,颈内动脉也显影了,缝合血管后即刻血管荧光造影(ICG)血管畅通,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观察两日后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六天,患者头晕的症状已经基本消失,左手的握力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近两个月,神经外科团队在感染科、神经内科、影像科、麻醉科及ICU等各学科的大力协作下,已开展了3例颈动脉斑块狭窄致脑缺血CEA手术病患,其中第三例为全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
专家介绍孙晓辉出诊时间:周二上午神经外科专家门诊该手术的主刀医师,是我院神经外科孙晓辉主任医师,孙主任是“日本国立冈山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等。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9年,国外医疗科研机构留学5年,在脑血管病领域有丰富的神经外科临床、基础科研等方面工作经验,为国内神经外科资深专家。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SCI国际及国内神经专科杂志论文19篇,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专题著作1部。
神经外科团队在孙晓辉主任带领下,医院的发展建设,神经外科不但在脑血管病方面,包括出血性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AVM),烟雾病(Moyamoya);以及对缺血性疾病如急性脑卒中等疾病的显微手术及“绿色通道”血管内介入治疗。
特别是在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瘤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复杂的脑血管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梗塞支架再通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Bypass)、颈动脉支架(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等高技术含量的显微外科和微创介入技术治疗疑难脑血管疾病有熟练的临床技术和丰富的诊治经验并对其发病机理有深入研究,治疗成功率达95%以上。
另外在神经外科其它亚专业方向还擅长常见的重症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包括鞍区、中线部位及三脑室内肿瘤)、脊髓内肿瘤,脑功能性疾患如:帕金森氏病(PD)、癫痫、神经戒毒以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疼痛疾病的诊断及显微手术等;此外在脑血管病预防及神经康复、脑卒中促醒等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
——长按进入挂号——挂号·缴费·就诊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