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
近年来,微创系多家公司登录资本市场。然而从上半年业绩来看,在港股上市的微创系业绩增速普遍不错,但其他都处于亏损状态,仅微创脑科学()一家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微创脑科学从去年开始扭亏,并且自去年中报后业绩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那么这一高增长是否可持续?
国产化率仍较低,集采下业绩成长有保障
提起集采,近几年医药行业的承压,多数归于集采的因素。不过神经介入领域则是受益于集采。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神经介入疗法主要指通过血管性介入疗法治疗神经血管疾病,是区别于药物和传统外科治疗的一种新型疗法。
而神经血管疾病包括血管狭窄、血栓形成、阻塞或动脉破裂等,其中脑卒中是最常见致命的神经血管疾病。神经血管疾病可主要分为三种疾病类型:出血性脑卒中(动脉渗血或破裂时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供血血管受阻)、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内脂肪沉积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并限制流向大脑的血流,斑块变大、变形或脱落等可能会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由于人群基数大,老龄化持续加剧,中国的神经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尤其是脑卒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治疗需求迫切且旺盛。根据器械之家,年中国脑卒中患者人数全球第一,总患者人数达万人,包括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万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年新发患者人数超过万人。此外,颅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颅内动脉瘤均可能进展为脑卒中,相关患者人数庞大,年达到1.25亿人。
神经介入是疏通与修复脑血管通路的微创手术。传统治疗方式存在复发率高、创伤大、时间要求严格等弊端,因此神经介入手术日益普及,根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神经介入手术数量有望从年的16.1万台手术增加至年的74.1万台,CAGR达到28.9%。
手术量的提升,推动行业快速扩容,据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的神经介入市场规模由年26亿人民币(单位,下同)增长至年的4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7.3%,预计年将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2%。
除此之外,国内卒中治疗中心数量大幅提升,进一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年8月卫健委发布《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强调我国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具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推进脑卒中防治诊疗刻不容缓。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多项政策推动卒中中心建设,提升整体卒中救治能力,根据微创脑科学招股书,截至年底国内已建立超过家卒中治疗中心,根据灼识咨询资料,随着相关政策支持和建设加速,到年将增加至0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卒中中心统计,截至年8月中旬,全国已累计建成超过家卒中中心,其中包括医院卒中中心及约1,医院卒中中心。
不仅如此,技术推陈出新,临床数据不断完善,神经介入器械企业快速崛起加速神经介入器械市场的发展。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年以前主要为医生主导探索神介技术的临床获益,年以后医疗器械公司主导,将神经介入技术发展与临床需求结合,推出诸多革命性突破器械,同时基于放射学及先进的图像引导技术(DSA)而迅速发展,逐步适用于各种脑血管疾病治疗。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成熟,临床数据不断完善,神经介入行业迎来快速增长期。
与国外相比,国内神经介入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年开始,国产神经介入器械企业进入密集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期。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迭代发展,临床数据不断完善,适应症和术式得到进一步拓展,上市产品日益增多。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年我国神经介入产品获批上市的超25款,而到了年则超款。
伴随着国产神经介入产品获批的增多,国产市场渗透率也在日渐提升。根据沙利文数据,年以前我国神经介入市场整体上呈现出集中度高、外资垄断,同时国产产品相继上市的竞争格局,外资主要由美敦力、强生医疗、史赛克等外资企业主导,神经介入市场中外资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仅美敦力就占据了超过了60%的市场,其中通路类、出血类和缺血类进口占比分别超过70%、90%和90%。
在集采政策的推动下,国产医疗器械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以弹簧圈为例,-年在集采政策仅仅主要覆盖弹簧圈一类单品的情况下,从吉林21省报量份额来看,国产化率已经超过25%,相比于集采前的不足15%已有较大提升,国产弹簧圈品牌力和产品力逐渐得到临床认可。
从整体竞争格局来说,由于神经介入脑血管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器械技术壁垒要求高,以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等为首的海外医疗器械巨头布局较早,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布局相对较晚,近几年资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sjfb/1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