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自年ISAT试验结果发表以来,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流选择。随着材料学的进步,血管内治疗的手段、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常见的栓塞方案包括:单微导管栓塞、多微导管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栓塞、闭塞载瘤动脉、液体栓塞剂、覆膜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
此次三个复杂动脉瘤病例,前两个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最后一个采用单微导管栓塞。加奇生物全新的Jasper?SS弹簧圈,作为填充圈使用时输送过程顺畅,作为收尾圈使用时有很好的钻缝能力,没有发生踢管现象。
本期嘉介谈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神经外科胡学斌教授、医院神经内科刘昌亚医师,展示Jasper?SS应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病例三例,精彩不容错过。
病例一
病史简介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52岁
简要病史
现病史:
检查发现动脉瘤。
既往史:
无特殊。
手术方案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DSA造影
治疗经过手术面临问题宽颈动脉瘤
近端路径迂曲
手术过程1近端通路建立
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6F加奇Tethys?中间导引导管+6F长鞘
?无导丝引导
2栓塞过程
微导管到位。
EP支架辅助Jasper?SS栓塞。
3栓塞完毕造影
工作位造影。
蒙片造影。
术后造影正位造影侧位造影病例小结
1
本病例就病变部位而言属于较常见部位。
2
近端颈动脉严重迂曲,增加了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难度。
3
本例病例为宽颈动脉瘤,为节省费用未使用LVIS支架,无法应用推拉技术更好的覆盖瘤颈部,造成了少许弹簧圈的突出和术后瘤颈的残留。
4
Jasper?SS弹簧圈在填充过程中经过了反复调整,并经历了微导管头端贴壁填充的过程,未发生弹簧圈提前解脱情况,同时术者未感觉明显阻力,在该病例的使用过程中比较满意。
病例二
病史简介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55岁
简要病史
现病史: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检查发现动脉瘤。
既往史:
无特殊。
手术方案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造影
治疗经过手术面临问题宽颈动脉瘤
三型主动脉弓,颈动脉近端路径迂曲
大脑前动脉起始部位,微导管塑形存在困难
支架辅助,破裂动脉瘤需要致密栓塞
费用不足
栓塞过程1微导管到位。
2子囊填塞,EP支架半释放。
3Jasper?SS收尾圈栓塞。
术后造影正位造影侧位造影病例小结
1
本病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起始部,载瘤动脉与近端动脉夹角小,动脉瘤口至转角处长度较短,导致微导管塑形存在较大难度。
2
本病例主动脉弓、近端颈动脉迂曲,材料在病变部位操控性不佳,提高了手术难度,最终选择6F导引导管建立稳定的通路。
3
因动脉瘤开口接近大脑前动脉起始部,同时考虑到后期可能出现的“嗑瓜子效应”支架移位等问题,我们在释放EP支架时留出了小部分到颈内动脉末端。
4
Jasper?SS弹簧圈作为收尾圈填塞,使动脉瘤由瘤体部分显影,达到RaymondI级栓塞(不显影),在本病例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同时其体现出了良好的“钻缝”能力,未造成明显的“踢管”情况。我们对其在该病例的应用效果比较满意。
病例三
病史简介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71岁
简要病史
现病史: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部血肿。
检查发现动脉瘤。
既往史:
无特殊。
手术方案
单纯弹簧圈栓塞,必要时可使用支架。
DSA造影
治疗经过手术面临问题分叉处动脉瘤,与双侧分支动脉关系密切
病变较远,整体路径迂曲,微导丝、微导管操控困难
费用不足
栓塞过程1支架导管到位。
2微导管到位。
3Jasper?SS填充栓塞。
术后造影病例小结
1
本病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远端,微导丝基本丧失操控性,难度较大。
2
此处病变瘤颈较宽,载瘤动脉直径小,若使用支架辅助,需选择LVISjr、LEOBaby、NeuroformAtlas等类型。同时该病例局部存在血肿,术后可能存在潜在二次手术情况,使用支架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是挑战。此外病例费用不足,与支架的使用也存在矛盾。
3
最终我们备一根支架导管,并采用吊脚楼技术,反复调整弹簧圈,最终保全载瘤动脉。
4
Jasper?SS弹簧圈在该病例中作为填充圈使用,因病变部位较远,术者在弹簧圈输送过程中比较顺畅。当然,我们在反复调整填圈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踢管及弹簧圈提前解脱情况,对于其在本病例中的使用,我们也较为满意。
Jasper?SS个人体会?Jasper?SS弹簧圈在第一例病例中作为填充圈使用,因病变部位较远,术者在弹簧圈输送过程中比较顺畅。当然,我们在反复调整填圈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踢管及弹簧圈提前解脱情况,对于其在本病例中的使用,我们也较为满意。
?Jasper?SS弹簧圈作为收尾圈填塞,使动脉瘤由瘤体部分显影,达到RaymondI级栓塞(不显影),在第二例病例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同时其体现出了良好的“钻缝”能力,未造成明显的“踢管”情况。我们对其在该病例的应用效果比较满意。
?Jasper?SS弹簧圈在第三例病例填充过程中经过了反复调整,并经历了微导管头端贴壁填充的过程,未发生弹簧圈提前解脱情况,同时术者未感觉明显阻力,在该病例的使用过程中比较满意。
术者简介胡学斌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神经外科副主任,医院西院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介入中心主任,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医学院BWH医院访问学者,匈牙利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协和神经介入专科联盟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抗癌协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欧美同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秘书长
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胶质瘤委员青年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心源性卒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神经外科质量监控委员会秘书
湖北省卒中学会委员
湖北中西医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武汉市病理生理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员
医牛健康资讯网科普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以及校创新基金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0分。尤其擅长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和显微手术治疗,也精通颅内各类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各类脑外伤和脑积水的治疗
刘昌亚
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学习、工作,师从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武汉医院神经外科胡学斌教授
擅长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对脑血管介入手术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作为第一助手参加完成各类复杂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手术近千例,独立完成脑动脉支架植入术、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介入手术三百余例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
扫码查看嘉介谈往期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ycxz/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