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术后患者要卧床制动24小时
现在,医生实施新技术----
“没想到只是换了一个部位,竟然可以减少这么多的痛苦。”近日,43岁的王医院做了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感慨的说。
原来,王阿姨曾因脑动脉瘤在该院住院检查、手术。彼时的脑血管造影检查为经股动脉穿刺,术后须24小时卧床制动。近日,因术后复查需要再医院住院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可一想到脑血管造影术后,24小时不能动,吃饭、上厕所都很不方便,王阿姨就开始打退堂鼓。
医院神经内科申平主任得知王阿姨的顾虑后表示,为了帮助病患减轻痛苦,科室开展了新技术——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DSA造影术,可以让她不再受卧床制动之苦。
“我们选择远端桡动脉穿刺技术,也就是通过手背的远端桡动脉作为介入技术动脉入路位点。”医院神经内科申平主任介绍,这项新技术有着减少患者大出血并发症,尤其是骨室筋膜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前臂附近桡动脉闭塞风险、术后恢复更快、减少射线暴露量等特点。并且穿刺区不需备皮、术后不需卧床制动,包扎止血后,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更显微创优势。
王阿姨得知有这样的检查方法后,欣然接受检查。在完善术前准备后,于近日实施了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只用了20多分钟。术后,在手腕进行止血包扎后,王阿姨自己走回了病房。这令前来探望的亲友挺诧异。
近年来,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中国居民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万人。我国25岁以上人群,每5个人中可能会有2人发生脑卒中。在具有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中提前发现血管病变而进行干预,是有效预防卒中发生的前提。
在众多的检查手段中,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从主动脉弓至颅内细小血管分支的形态,而且能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程度、范围并且动态观察血流灌注过程,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据了解,因为桡动脉远较股动脉纤细,神经内科病人血管硬化,存在定位穿刺制鞘困难,需要复杂的导管成袢技术,长交换导丝技术,技术难度高,操作也较为困难,能够顺利实施这项新技术,足以证明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介入技术方面的精湛医技。
(编辑YH。)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申秀梅申利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ycxz/1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