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临近,我这里整理了一下法医病理实验课要求看的玻片,玻片的来源有:组织学实验课的资料、病理学实验课的资料、病理学图谱、法医病理学图谱(没错就是那些看起来画质非常差的,因为是我用手机拍下来的)、上届师兄自己总结的典型图片。希望对各位的玻片考试有帮助。
在此也特别鸣谢周雨同学帮我把法医病理实验指导玻片那部分的内容整理出来,以及14级的小晨师兄的图片资源。
(不小心点进来也没有关系,这里面全是镜下改变,没有大体标本)
心血管系统
正常心肌
低倍镜:分出心内膜、心肌、心外膜。
高倍镜:⒈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及蒲肯野氏纤维(与心肌纤维相比,它们体积较大,肌浆较丰富,肌原纤维较少)。⒉心肌:肌纤维间有丰富毛细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心肌组织纵、横、斜各种切面,心肌细胞呈分支短杆状,一般仅有一个椭圆形的核位于心肌纤维的中部,心肌纤维之间以闰盘相互连接,有共同的基膜包裹。⒊心外膜:间皮、结缔组织、小血管、神经及脂肪组织
正常窦房结
标本取自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之组织。SAN位于心外膜下,沿结动脉(纵轴切开)成层排列,组织较致密。结细胞(起搏细胞,移行细胞)较普通工作心肌细小,胞浆染色淡,呈弯曲状。
房室结
放上来看看热闹,实验没有要求区分
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较其周围的心肌纤维更容易传导电冲动,但人类的心脏传导系统难以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到。这些心肌纤维的神经特性可以通过S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出来,横截面上的房室结染色呈阳性。
心肌组织自溶
肌横纹有的模糊,肌细胞核全部消失,无炎症细胞浸润
高血压性心脏病
有的肌纤维明显增粗,核大深染,心肌细胞大小不一致,肌间出血
脂肪心
右心室肌层大部分肌细胞液化性坏死或萎缩变细,被大量脂肪细胞所取代,深层脂肪细胞浸润达全层3/4,甚至达心内膜下
出血性心肌炎
可见心肌细胞坏死,间质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间质见弥漫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伴心肌细胞变性及小灶性心肌纤维坏死
淀粉样变
心肌间质及心外膜处的小血管周围见一层淡红染、均质物质沉积。心内膜增厚,其中可见上述淡红染、均质的沉积物呈片状或条索状。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成旋涡状
图中显示的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肌纤维排列紊乱”,室间隔内的心肌变化最为典型。左图为心肌HE染色切片,右图为三色染色,显示这些不规则的心肌纤维及周边围绕的胶原。这种异常区域的存在容易产生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间小血管周围可见风湿小结形成,心外膜表面可见充血、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浸润
特征为阿绍夫小体,典型的阿绍夫小体位于血管附近的心肌简直,由于切面不同,阿绍夫细胞的细胞核呈毛虫状或枭眼状,是一些具有双核或者多核且核仁明显的大细胞,周围有散在的炎症细胞,可为单核细胞,有时为中性粒细胞。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水肿,靠瓣膜基底部心房心内膜附近为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活跃(正常瓣膜通常无血管)。并伸入瓣膜内,该处有不少淋巴、浆细胞及少量单核、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红染细小的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的赘生物。
心房内膜水肿明显,胶原纤维呈带状分布的纤维素样坏死,其下有分散或集中的阿绍夫细胞增生和不少炎症细胞浸润。
心肌梗死
心肌浊肿,水样变性,收缩带坏死和凝固性坏死,肌间充满淡红色液体,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小动脉见粥样硬化改变(这个染色实在是....仔细看还是能看见有血细胞的貌似)
图示心肌梗死早期(1-2天)的形态,心肌横纹消失增多,可见一些收缩带(*)。心肌纤维核溶解、消失,中性粒细胞开始浸润至坏死心肌内。
因缺血导致心肌梗死约一周时,愈合过程变的更加明显,出现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图中显示的肉芽组织在梗死发生的2-3周后最显著。
心肌梗死发作2-3周,坏死的心肌愈合顺利进行,出现更改广泛的胶原沉积。时间较长(约2个月后)的心肌梗死可出现明显的致密胶原性瘢痕,见图中被存活心肌纤维包绕的不规则苍白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表面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斑块的深部为无细胞的不定形物质,其中有裂隙状胆固醇结晶沉着,并可见深蓝色大片状钙盐沉积,动脉腔内见血栓形成
图中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病变。左图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60%-70%,当发生短暂的血管收缩时,极易发生心绞痛。右图中冠状动脉闭塞更为严重,有明显的陈旧性血栓,血栓机化导致再通从而残留三个小管腔。
图中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显示动脉内皮剥脱伴粥样斑块破裂及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覆盖性血栓(*),斑块中有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沉积伴灶性出血。
夹层动脉瘤
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其下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动脉肌层中外1/3处分离,内充有血液
主动脉横切面显示进入中膜的红色血凝块压迫主动脉管腔。由于主动脉弓血管内膜存在裂口,血液在高压力下形成主动脉夹层,继而穿透肌壁,到达血管外膜。
图中显示主动脉撕裂口(箭头所示)扩展穿入中膜,血液也沿中膜撕裂穿行(*)。
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外膜明显增厚,表面披复红染条索状、网状或块状的纤维素,伴有较多中性白细胞渗出,其下面有轻度增生及充血的毛细血管,其间有炎症细胞浸润。
心肌细胞变性,间质水肿。
混合血栓
深红色和淡红色两部分相互层叠相间,前者为红细胞堆积而成,后者为血小板小梁。
浅红色颗粒状血小板形成纵横交错的波浪状小梁,粗细不等,在小梁边缘处粘附着许多中性粒细胞和一些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小梁间为浅红色纤维素(与小梁方向垂直),其间充满大量红细胞。
死后血凝块
血小板、纤维素及红细胞呈层状分布,红细胞沉积于底部,未见血小板小梁形成。
鸡脂样血凝块
由血小板小梁、白细胞及大量纤维素呈层状分布。
呼吸系统
正常肺组织
低倍镜:肺膜、各级支气管、肺泡。每一细支气管和所属的分支和肺泡构成一个肺小叶。
高倍镜:⒈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腺体与软骨少或无。⒉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直接与肺泡或泡管相连。粘膜无皱壁。⒊肺泡管:管壁上有许多肺泡开口,少量平滑肌纤维。⒋肺泡囊:为肺泡管末端。⒌肺泡:多面形的囊泡,彼此紧密相连。观察肺泡壁的结构
胎儿肺
正常胎儿肺比成人肺的细胞更为丰富,间质更加明显,肺泡未发育完全。此图显示中期妊娠晚期的小管期,细支气管(*)正在形成将来成为肺泡的小囊。可见发育中的细支气管(黑色方块)和肺动脉分支(白色方块)。在中期妊娠早期,胎儿肺处于发育中的腺体期,只有原始的圆形细支气管,尚无肺泡形成。晚期妊娠是以肺泡发育加速为标志的囊泡期。
肺水肿
肺泡内充满了均质到略显絮状的粉红色物质,系肺水肿特征。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充满大量红细胞。肺充血和肺水肿在心衰患者中很常见,也见于肺的炎症区域。
肺淤血
肺泡腔内普遍充满浅红染无结构的水肿液,均匀一致。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内红细胞超过1个)
肺泡腔内有一些巨噬细胞,胞质内含有橙黄色的含铁血黄素或红细胞,称“心衰细胞”
窒息肺
和实验课看到的可能不太一样。
肺泡腔内见吸入的动物骨骼肌纤维,呈紫红色,细胞核已消失。食物位于呼吸道的位置越深,越能说明是吸入性窒息,而非死后形成。
部分支气管及肺泡内充满淡红色液体,大量红细胞及白细胞,其余部位肺泡间隔断裂,肺泡相互融合成较大囊腔。二者相互间隔呈岛状分布(图谱上确实是淡红色液体,但是经过手机一拍就成紫的了)
溺死肺
低倍镜下可见间隙增厚,部分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腔高度扩张,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血管内红细胞少。
高倍镜下,肺泡隔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核肿大,部分肺泡由于肺泡隔断裂形成大泡或出血
肺羊水吸入
大部分肺呈不张状态,肺泡内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细长、红染或紫红染,具有折光性)及吞噬细胞
肺透明膜
部分肺泡膨胀不全,部分肺泡管或肺泡内有水肿液及透明膜形成,透明膜红染、均质、被复在腔壁,本例为足月产,出生后两天因窒息死亡
死产肺
死产肺中肺泡及肺泡管均未扩张,呈平行排列的裂隙,组织质地较为致密
活产肺
活产肺中的肺泡及肺泡管已扩张,充满气体,组织质地疏松
大叶性肺炎
肺组织全部实变,肺泡轮廓隐约可见
肺泡腔内充满炎症渗出物,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为主,也有少量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有些区域可见渗出的纤维素通过肺泡间的Cohn孔,一些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已变性崩解。
肺泡强普遍扩大,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不明显。
肺膜充血、炎症性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表面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
小支气管黏膜上皮多已脱落,管壁充血、水肿,管腔内多不见炎症渗出物,或仅见少许与邻近肺泡内相同的渗出物。
小叶性肺炎
肺组织内见多数实变病灶散在分布。(以细支气管为中心)
病灶内的细支气管黏膜上皮有的已经脱落到管腔内,管腔内含有多辆的中性粒细胞,管壁充血,伴有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病灶内的肺泡壁充血,肺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部分中性粒细胞发生变性或坏死;少数肺泡腔内见单核细胞及少量浆液渗出。
病灶间的肺泡腔多呈代偿性气肿而扩大。
肺动脉栓塞
图示出血性梗死区内有一个小的外周肺动脉被血栓栓塞,出血性梗死以肺泡腔隙内有大量红细胞为标志。图中栓塞动脉部分再通。
图中肺动脉内是淡粉色和红色呈指样交错形成具有特征性Zahn线的血栓区域。这些Zahn线表示血栓形成时,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分层沉积在静脉内。图中显示的是已经通过腔静脉、右心,变成栓子栓塞于肺动脉分支的血栓。
肺羊水栓塞
肺组织腐败自溶,但肺小动脉内条、片状的角化上皮仍可清晰辨认。(羊水成分)
烧死肺
广泛性肺组织凝固性坏死,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粉红色液体,肺被膜纤维性增厚并肿胀变性、坏死,表面可见粉红色蛋白渗出。
肺结核
边界清楚的肉芽肿具有圆形轮廓和不连续的边界,肉芽肿是由被称为上皮样细胞的转化巨噬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偶尔出现的多形核白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
喉头水肿
黏膜下组织疏松,并见大量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烧死喉头改变
气管内见少量坏死脱落上皮细胞,部分鳞状上皮凝固性坏死,上皮下骨骼肌广泛性肿胀变性、嗜酸性增强。
消化系统
正常食管
低倍镜:区分食管壁的四层结构。
高倍镜:⒈黏膜上皮是复层扁平上皮(无角化),固有膜为结缔组织,内有小血管和食管腺导管,黏膜肌层。⒉其黏膜下层内有血管神经及食管腺。⒊肌层由内环外纵二层平滑肌构成。⒋外膜可见血管神经
正常胃
低倍镜:区分胃壁的四层结构。
高倍镜:⒈粘膜上皮和胃小凹的上皮都是单层柱状上皮。⒉胃腺是直管腺,管腔很窄,管壁上有主细胞、壁细胞和颈黏液细胞。⒊肌层:共分三层。
正常十二指肠
基本结构与回肠相似。其特点是在粘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是分支管泡状腺,腺泡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
正常回肠
低倍镜:区分消化管壁的四层结构。
高倍镜:着重观察黏膜层绒毛和肠腺的结构,黏膜层可见集合淋巴结
正常结肠
结肠粘膜没有绒毛,黏膜上有大量的杯状细胞,固有层有肠腺,黏膜下层有大量的集合淋巴小结
胃溃疡
溃疡底部自表面至深部大致可分为四层:A.渗出层,由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构成,B.坏死组织层,由染色较深的坏死物构成,C.肉芽组织层,D.瘢痕组织层。
若穿破肌层则为溃疡穿孔。
急性细菌性痢疾
结肠黏膜表层发生坏死,坏死组织与渗出黏膜表面的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混杂在一起形成假膜。
孤立淋巴小结生发中心扩大,其中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现象。一些淋巴小结内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见充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阑尾炎
阑尾各层结构基本可认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均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黏膜层一些隐窝处的黏膜上皮及腺体已经坏死崩解,脱落消失,该处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渗出。
黏膜下层及浆膜层组织结构变疏松,见有淡红染的,同性质的浆液渗出。(炎性水肿)
正常肝
低倍镜:包膜、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门管区。
高倍镜:⒈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索、肝细胞)、血窦(窦壁内皮细胞与星状细胞)、窦周隙;⒉门管区:内有小叶间动、静脉,淋巴管及小叶间胆管
肝淤血
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窦均显著扩张,充满红细胞。肝细胞索解离,大部分细胞萎缩甚至崩解、消失
小叶外围肝窦及肝细胞索尚正常。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
一般认为肝窦内血细胞能挤超过3个说明肝窦扩张
门静脉性肝硬化
肝脏小叶结构被改变,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
假小叶内中央静脉偏移或消失,有些假小叶内出现2~3个中央静脉,甚至可见汇管区,少数肝细胞脂肪变㈢在增生纤维组织中可见扩张充血的小血管及淋巴细胞浸润,还有新生小胆管
正常胰腺
低倍镜:区分内外分泌腺的结构。
高倍镜:内分泌部为染色较浅的细胞团、索构成胰岛。外分泌部由浆液性腺泡及导管组成,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胰岛内的血窦因制片时收缩,故不明显
胰腺自溶
腺泡结构消失,但周边部尚存在,腺泡上皮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或消失。组织中心部胰岛模糊不清,无炎症细胞浸润。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灶性坏死,并见少许炎细胞渗出,广泛出血
急性胰腺炎
图示伴有坏死和出血的急性炎症,同时可见残留的胰腺腺泡。损伤最先累及胰腺腺泡,但血管也可被累及,如果病变严重且广泛,甚至可以累及胰岛。
胰淀粉样变
没图改变跟心肌淀粉样变差不多
泌尿生殖系统
正常肾脏
低倍镜:被膜、皮质、髓质的组织结构。粗略比较皮质髓质结构的不同。
高倍镜:⒈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分两层,都是单层扁平上皮,内层紧包血管球。⒉肾小管:分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⒊髓质:由集合管、髓袢和血管构成
正常睾丸
支柱细胞:不规则锥体形,核不规则形。生精细胞,精子
肾自溶
肾组织全部核消失,细胞结构模糊不清,可见腐败小气泡。无炎症细胞浸润。
肾小动脉玻璃样变(高血压)
肾入球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管壁增厚,呈均质性红染透明样,管腔明显变窄
高血压性肾固缩
部分肾单位萎缩,肾小球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及其分支的管壁呈玻璃样变,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部分肾小球萎缩,玻璃样变及纤维化
肾小管部分萎缩,部分代偿性扩张,上皮细胞高度萎缩变扁平或消失,腔内含有伊红染物质
(图中可见萎缩的肾单位及代偿性增大的肾小球)
肾凝固性坏死
即肾贫血性梗死,坏死区域与正常肾组织分界明显(图1左半边)周围有充血带
在肾的坏死灶中,肾小管轮廓仍保留,但细胞核已消失,胞浆呈颗粒状
坏死灶外因一些近曲小管上皮明显肿胀,胞浆内充满红染颗粒
低单位肾病
我也不知道啥叫低单位肾病。
输卵管妊娠破裂
输卵管壁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其表面大量出血(右侧)。输卵管腔内可见绒毛组织。本例为妊娠3个月。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大脑
低倍镜:皮质包括6层细胞(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多形细胞层)。髓质:没有神经细胞的胞体,只有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
高倍镜:观察锥体细胞的形态结构
正常小脑
低倍镜:区分皮质、髓质。
高倍镜:皮质分为三层(分子层、蒲肯野氏细胞层、颗粒层),髓质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脑挫伤
软脑膜破碎,部分脑组织挫裂,脑组织内见多处围管性出血。部分神经元坏死、细胞核消失,神经细胞可呈红色神经元改变。
陈旧性脑挫伤
变性坏死脑组织溶解吸收,大量泡沫细胞形成,间质胶质细胞及纤维增生。
外伤性脑水肿
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内充有淡红染蛋白液体或管周蛋白组织疏松,脑组织呈空网状改变,部分神经细胞肿胀,核偏位,左下角小血管周围间隙增宽。
脑软化
软化灶边缘脑组织疏松、解离,小胶质细胞增大,多量吞噬细胞出现,脑软化吸收,形成较多空隙,其间胶质细胞及纤维增生,周围神经胶质细胞肥大增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蛛网膜下腔)增大,内有大量红细胞
脑血管畸形出血
脑组织中脑血管畸形,管壁严重迂曲,并向腔内折叠,血管壁薄厚不均,同一断面上既有动脉壁结构又有静脉壁结构。
结核性脑膜炎
在脑膜中找到结核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
化脓性脑膜炎
中性粒细胞渗出累及脑膜,血管明显扩张。一般不累及脑实质,严重时可伴脑皮质内水肿伴局灶性炎症(图3)(由于炎症通过血管周隙向下扩散至浅表脑实质)。
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
常累及脑实质,有时也累及脑膜。图中显示在皮质实质内和血管周围特征性的淋巴细胞浸润“淋巴套袖”。
小脑髓母细胞瘤
三小:即小儿、小脑、小细胞。瘤细胞排成菊形团(圈出)和假菊形团(指出)
“小、蓝、圆”
皮肤
正常皮肤
低倍镜:区分角化层、表皮层及真皮层。
高倍镜:⒈表皮细胞的形态及其排列(颗粒细胞、棘细胞及基底细胞)。⒉真皮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内有胶原纤维和汗腺、毛囊、皮脂腺、血管
皮肤肉芽组织
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细胞外基质、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
胎儿坠积期尸斑
真皮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有多量红细胞浸润于血管外组织
沉降期尸斑
皮肤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血管内红细胞形态完好。
肌肉挫伤
骨骼肌变性坏死,肌肉组织内出血
枪弹伤
中央部表皮剥脱,组织缺损,表面及表皮有深黑色金属颗粒。真皮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组织挫碎,可见大量黑色射击残留物,真皮层胶原纤维变性坏死。
表皮层细胞肿胀变性,极性化改变,其表面可见黑色射击残留物附着。真皮层胶原纤维肿胀变性。
电流斑
部分表皮脱落,表皮与真皮间有空隙形成。表皮各层的细胞及细胞核变细长排列成栅栏状,真皮胶原纤维肿胀、嗜碱性变
表皮层变性坏死,细胞极性化改变,与真皮层分离,真皮层胶原纤维肿胀变性。毛囊上皮及汗腺上皮细胞极性化改变。(细胞核染色深,纵向伸长或扭曲变形)
内分泌系统
正常肾上腺
低倍镜:区分皮质、髓质。
高倍镜:⒈皮质分为三个带(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⒉髓质(位于皮质中央,与网状带相接。细胞呈多边形,核圆形)
正常甲状腺
低倍镜:滤泡,结缔组织。
高倍镜:滤泡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内充满胶质,胶质状嗜酸性。滤泡旁细胞,基部宽,卵圆形,不与胶状物接触
正常垂体
低倍镜:区分腺垂体(远侧部前叶、中间部和结节部),神经垂体(漏斗、神经部)
高倍镜:⒈远侧部嫌色细胞、嗜酸色细胞、嗜碱性细胞和血窦)⒉神经部:神经部内的胶质细胞又称垂体细胞
免疫系统
正常胸腺
低倍镜:区分皮质、髓质。
高倍镜:⒈皮质:由上皮网状细胞(构成的支架及其间密集的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等构成⒉髓质:胸腺小体呈圆形或不规则,由多层扁平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围成
正常腭扁桃体
上皮浸润部,隐窝,淋巴小结
正常脾
低倍镜:①被膜、小梁,小梁内含有血管(小梁动、静脉);②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脾小结,白髓内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央动脉),红髓(由血窦和脾索构成)
高倍镜:血窦、脾小梁、淋巴鞘及脾小结
这次的复习就先到这里吧,时间紧迫也没时间都重新挨个描述,也没法挨个打上去,我这里有图谱想看的可以来借,有一些没有图片比如高血压的脾改变,我觉得没什么稀奇的也就没搞。有什么欠缺的我到时候实验课再看一看,漏下的再补。
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