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是目前脑血管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但介入治疗需要穿刺股动脉,易造成血管损伤,特别是术后留置动脉鞘管会加重对血管的损伤,导致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栓塞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因需要进行股动脉穿刺而损害了动脉血管完整性,损伤了血管内皮,破坏了凝血机制,术后有可能发生穿刺局部出血及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栓塞等并发症。术后留置动脉鞘管存在着鞘管断裂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特别是搬动患者过程中碰到鞘管更易造成血管再度损伤导致出血。脑血管病介入患者因存在原发的脑血管疾病而往往有精神症状,留置动脉鞘管后,患者的躁动症状及留置鞘管引起的不适,经常导致患者对留置鞘管进行强迫性牵拉或拔除,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此外,还有因鞘管留置时间长导致病人制动时间延长,而引起腰背酸痛、腿痛、烦躁、不能入睡等不适。
1.1 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早期拔除动脉鞘管的意义
介入治疗术后鞘管留置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证明通过对比介入术后不同拔管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发现介入术后结合患者病情尽早拔除动脉鞘管,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主要作用及意义:(1)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介入术后早期拔除动脉鞘管,消除了血管内留置鞘管对血管和局部组织损伤的隐患,有利于创伤血管和局部伤口的早期愈合,起到预防局部出血及血肿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作用。(2)避免血管并发症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如局部出血及血肿可影响到伤口的愈合;假性动脉瘤形成,瘤体不断增大易破裂导致大出血;瘤体压迫局部使疼痛加剧和损伤邻近神经导致功能障碍;瘤腔淤血、缺血或坏死,甚至继发感染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和神经功能丧失,以及脑、肺、肾等器官的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血管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的损伤和致残,甚至发生死亡。(3)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术后早期拔管,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及心理压力。(4)预防迷走神经反射:对照组有5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可能与鞘管对血管壁及局部组织长时间的刺激和牵拉作用引起疼痛有关。与术后留置动脉鞘管时间长较早期拔管易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报道相符。
1.2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局部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6h,绝对卧床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在加压包扎期间,病人常因感觉不舒适而要求解除或放松包扎,护士应主动向病人解释加压包扎的重要性。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每1观察1次,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故应密切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皮肤温度是否正常,下肢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应加强巡视,认真观察穿刺肢体的情况。如果出现肢端苍白,小腿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则提示有股动脉血栓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术后还应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换药,及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拔除动脉鞘管,可减少鞘管对外周血管和局部组织的持续损伤;预防留置鞘管限制活动期间,使下肢血流相对减慢、血液聚积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塞;患者可以早期进行活动,改善循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及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预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结合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尽早拔除动脉鞘管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的不适,为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