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药物和全麻相关用药的研究进展
曾因明
(1.医院,江苏徐州;2.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1背景
自年10月16日WilliamMorton医院公开成功展示乙醚麻醉以来,现代麻醉学走过了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麻醉学科所涉及的医疗活动日趋广泛,从传统的手术麻醉已逐步拓展到临床麻醉、危重病监测和治疗、疼痛诊疗和急救复苏等。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12亿人接受手术治疗,麻醉是手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麻醉及相关诊疗技术已成为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和术后长期转归的关键环节之一,也直接引领着临床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条件的麻醉状态,需要联合使用使患者意识可逆性消失的全身麻醉药(包括静脉麻醉药和吸入性麻醉药)、抑制疼痛信号转递的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是阿片类药物)和肌肉松弛药(包括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因此,这些全身麻醉药和全身麻醉相关用药的研发以及相关使用技术一直是麻醉学研究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全身麻醉药和全身麻醉相关药物的发展引领着麻醉技术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技术不仅是外科发展的重要保障,由麻醉学科发明发现和创造的,诸如心肺复苏术、血气分析技术、血库、重症监护病房、疼痛诊疗病房等在人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年来,尽管麻醉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得到巨大发展,但仍存在许多危害手术患者生命安全和影响患者长期转归的临床问题,一些麻醉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也尚不完全清楚。
2麻醉学领域的几个重要的基础和临床科学问题
2.1全麻机制研究
年在《Science》杂志创刊周年之际,提出了人类尚未解决的个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全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Howdogeneralanestheticswork?)”被列入其中。在这个科学问题中,有一些科学问题与麻醉或麻醉药物的作用或多或少都有着联系,这些科学问题包括: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为什么需要睡眠、为什么会做梦、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什么、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命能够维持多久、孤独症的原因、成瘾的生物学基础等。麻醉是一种可逆性的意识消失过程、人类的睡眠-觉醒变换与麻醉-苏醒变化相似、异丙酚麻醉患者梦境改变、麻醉处理在某些易感人群会引起认知障碍、多次使用麻醉药物的患儿成年后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某些麻醉药物具有成瘾性、孤独症患者的感觉(如痛觉)异常。因此,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属于脑科学的研究范畴,是麻醉学的核心科学问题,阐明全麻药物作用机制会对其他脑科学问题研究提供帮助;其他脑科学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用于全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阐明全麻机制对研制新型全麻药物,建立更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提高临床麻醉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全麻机制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借助这些研究手段,突破原有全麻机制研究的思路定式,形成将分子、细胞、神经环路和脑功能融为一体的系统整合研究,将成为全麻机制研究的发展方向。
2.2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美国麻醉医师JohnBonica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汇集多个学科的疼痛诊所,并于年发起建立了国际疼痛研究联合会(IASP),开创了疼痛医学。痛与镇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麻醉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自闸门控制学说提出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人们对疼痛调控机制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或者说很少)转化为有效的临床疼痛治疗方法和新的镇痛药物,大多数的慢性疼痛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临床治疗,临床上主流的镇痛药物仍然是先辈们发现的吗啡类(年分离吗啡)和阿司匹林类药物(年合成阿司匹林)。究其原因:一是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疼痛是与意识相关的多维性主观感受(感觉成分)和情感体验(情感成分)。疼痛的情感体验是与疼痛刺激密切相关的厌恶、焦虑、恐惧以及迫切想终止疼痛刺激的愿望等,是疼痛后产生的各种负性情绪,是高级中枢对疼痛相关信息整合的结果,这种疼痛导致的负性情绪对慢性疼痛的发展将会有更加长久和深入的影响,其相关机制可能比疼痛本身更为复杂。近年来,脑功能成像领域的研究表明,多个皮质和皮质下结构或神经环路如体感皮质、前扣带回和中脑多巴胺奖赏环路等,这些结构与参与疼痛信号传递和调控的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群、蓝斑核等形成了复杂的疼痛脑网络(painmatrix),共同介导了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现有的疼痛研究过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sjfb/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