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随诊健康----有故事有健康
民国时期,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当中恰似流星闪过,最为光亮耀眼的,当属蔡锷。有人甚至说,如果蔡锷活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也许中国历史会改写,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国军阀混战,而蔡锷本人的历史地位和成就,自然在民国总理段祺瑞和总统黎元洪之上。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甚至被尊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老百姓知道蔡锷,往往就记住了两件事:一是反对袁世凯;二是爱上小凤仙。
事实上,在反对袁世凯称帝之前,蔡锷早就名动中华。他成功地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在推翻清朝,创立共和的斗争中功绩卓著。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毅然发动和领导了反袁护国运动,成为“再造共和”的历史风云人物。
反袁战争,艰苦卓绝。最终,战争胜利了,蔡锷自己也获得了“护国大将军”的美誉;然而,在生活的战场,他与小凤仙的爱情佳话,堪称千古一叹,美翻了天,最终却在身后,意外地给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年11月8日凌晨,护国大将军蔡锷客死日本,年仅34岁。
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为什么却会年纪轻轻倒在了医学机构的抢救台上?
一个英雄倒下了,神州悲恸之外,各种流言蜚语和猜测也纷至沓来。有人说,大将军死在了女人身上。是小凤仙,这个民国的“失足女”,让蔡锷身染梅毒,结果不治致命;也有人说,蔡锷倒在了日本,又是倒在日本九州岛福冈县的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这当中有个大阴谋,蔡锷是被日本人中别有用心的宵小所害。
小凤仙
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大将军蔡锷身体并非像传说中的大将军那样,孔武有力。恰恰相反,他身体一直不好,甚至可以说是疾病缠身。只是长期以来的小病小痛,并没有给他带来致命的困扰。只是疾病开始严重,是在纳溪之战期间,到结束的时候,蔡锷已经异常疲劳,吃得又非常之差,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劣。他在给潘蕙英的信中说:“予近日来颇为病所苦,两星期内喉病加剧,至不能发音。每至夜中,喉间痒痛,随而大咳。”他说:“此病起自去冬,因国事奔驰,迁延未治,遂至缠绵。”
身体的病痛,已然爆发,却经年未治,这也只有大将军蔡锷能经受得住。
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率军进入泸州。梁启超特地电请在重庆的一个德国医生阿斯米赶到泸州。此时蔡锷和小凤仙的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早已经传开,成为坊间美谈。
德国医生阿斯米自然也早就知晓,自己这个特殊病人就是故事的主角。他在察看了蔡锷的病情后,毫不犹豫,立即给蔡锷注射了一针“洒尔佛散”,也就是当时德国刚刚发明,才上市不久的新药。
这是一种专门用来治疗梅毒的药。
因为蔡锷的病症和梅毒的病症表现太相似了。更因为,这位在中国行医的德国医生,对当时的民国社情有所洞察,他也知晓蔡锷和小凤仙风流韵事背后,难免有医学健康上的陷阱。
当蔡锷向这位德国医生确认自个儿的确和小凤仙在密切交往后,也就无怪乎德国医生阿斯米毅然给蔡锷用上了治疗梅毒的新药。
当时在德国发明不久,属于非常珍稀的药品,是那时流行于全世界的梅毒的最佳克星,然而,这种药本身的毒性也非常强——或者更准确点说,这种新药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很大。
如果不是梅毒,一旦用错药,后果极其严重。
阿斯米的态度自然是非常认真的,而蔡锷也命中注定难逃此劫。
当时晚了三天赶到泸州的李丕章,也就是蔡锷自己部队的军医,他一看蔡锷打过针后的症状,就觉得不是对症治疗。李丕章和阿斯米发生了争论,但阿斯米坚持认为蔡锷得的是花柳病——梅毒。
治梅毒的特效药没少用,蔡锷将军的病情却并未见好转。
年8月28日,蔡锷乘军舰抵达上海,住进了梁启超事先医院。
医院,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于年创建,年去世后为纪医院,是医院之一。新闻资讯发达的上海,早把护国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传播得妇孺皆知。医院以后,医院几乎门庭若市。
令人费解的是,当时的德国主治医生克里,虽然用X光等手段查明了蔡锷的病情,肯定是有结核,而且来源于肺,即由肺部结核而导致的喉结核,但克里医生却依然坚持认为蔡锷还患有梅毒,虽然治疗结核,但也继续给蔡锷“除霉”——去梅毒。
和阿斯米医生的治疗结果一样,医院的治疗,在蔡锷身上也没有显出良效。
年9月9日,蔡锷乘船赴日本九州,经长崎转达福冈。据说,14医院耳鼻咽喉科特别病室就诊,当时担任内科和咽喉科两位主任医师均是九州帝大医学部教授,一是稻田博士,一是久保博士。医院治疗,病情曾一度稳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到10月末,蔡锷的病情却突然恶化,肺部病变发展迅速,出现手足浮肿和腹水,食欲不振,加之肠结核因素,引发下痢频泻。
经过医治,蔡锷的病情似乎开始出现好转,从11月1日起到6日,一周治疗,浮肿一时稍退,7日天气晴朗,精神有较大的恢复,食欲也增加,恰好窗外天空,日本在进行航空大演习,他叫陪侍人员打开窗户凭栏眺望,并发出感叹:“我今天身体好了,我们国家也应赶早建立空军。”
就在大家感到高兴的时候,不曾想这竟是蔡锷病危前的回光返照。当天10点钟开始,蔡锷病情急变,经抢救,至下午2时便撒手人寰。
久经沙场的一代英豪倒下了,身后却留下了一长串的猜测:蔡锷将军到底是因何殒命?是才子风流,染上梅毒,不治毙命?抑或是他杀,死于政治阴谋?还是久病不医,战场条件所限,没有医生对他进行及时随诊随访医疗服务,耽误了病情,终致酿成重病,结果一病不起,才客死他乡?
猜测林林总总,每个猜测看上去都绝非空穴来风。一切皆有可能,小编在此也无法下一个妥妥的结论。
但有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是,蔡锷先天体质不好,他早年就患有肺结核病,身体虚弱,在北京期间又染上喉疾。后来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在护国战争中又军旅操劳,戎马倥偬,不但声音嘶哑,而且咽喉肿痛,饮食困难,再加上,久病不医,日积月累,终致病情加重。
蔡锷的部队军医李丕章最初诊断蔡锷患上的只是普普通通的慢性喉炎。后来等蔡锷进入成都后,已经检查出有结核:一说蔡锷的喉疾是喉癌,一说是喉结核。喉结核是由肺结核导致,在民国的时候,当时治疗比较困难,但也不是一定会导致死亡的绝症。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在当时,如果蔡锷有比较好营养和休养,能得到及时、科学的随诊随访服务,得到正确的治疗,一般来说是不会导致死亡的。
蔡锷将军,一代豪杰,未战死沙场,却倒在了病床。其生命历程,让人唏嘘不已。
护国大将军蔡锷
今天,医学的发展使得很多曾经的顽疾如今能够得以彻底治愈,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易随诊等一些移动医疗云平台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使癌症等慢性病患者都能够快捷、方便地得到医生科学的随诊随访医学服务和康复指导。
但愿,像蔡锷将军英年早逝的悲剧,不会重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