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为一种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之一。支架能保护载瘤动脉、支撑弹簧圈稳定、提高填塞率,其血流重构作用也能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
——摘自文章内容
研究背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为一种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之一。支架能保护载瘤动脉、支撑弹簧圈稳定、提高填塞率,其血流重构作用也能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但对于破裂动脉瘤,支架的使用在支架相关血栓、高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等方面尚具有争议。术前抗血小板聚集可能减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术中的血栓风险,但因担心再出血及术后可能需要进行脑室外引流和去骨瓣减压等侵袭性手术限制抗聚药物的术前给药。术前给药的安全性及疗效目前尚不清楚。为此,医院医院的ChoiHH等对比了术前未抗血小板治疗的SAC及单纯栓塞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发表在年3月的《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
研究方法
本实验共搜集单中心-年破裂动脉瘤患者,名接受了介入栓塞治疗,术前未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期83名接受开颅夹闭。经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科一起讨论支架的使用与否,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其中SAC组55名,非SAC组名。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术中滴注中肝素浓度5IU/ML,对破裂动脉瘤充分保护后静脉用肝素-IU并每小时续给IU,发现术中血栓形成时,动脉或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栓塞治疗后立即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持续至少3个月。需要脑室外引流时往往是在引流术后立即予氯吡格雷而并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月的临床预后。
表1出血并发症的分析比较
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两组比较显示出血并发症率无明显显著差异。尽管SAC组手术相关血栓事件发生率稍高(25.5%与12.4%),但两组的不良临床预后(RinkinRankin评分大于等于3分)几率(30.9%vs.22.1%)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多元分析表明(表2),Hunt-Hess分级、出血并发症和年龄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而SAC和术中血栓形成与预后不良无显著相关性。
表2Logistic分析各影响因子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总结
对于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前不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的支架辅助栓塞取得的临床预后与单纯栓塞相当。支架的使用及血栓并发症并非预后不良的影响因子。
(医院张颖影组稿、昆明医院黄鹞编译,医院赵瑞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yfyl/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