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 肾动脉瘤 > 正文 > 正文

新技术Tubridge用于颅内大动脉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6 16:26:05
北京手足癣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40.html

1月29日下午,医院中心手术室内,一名28岁的男性患者接受了院内首例Tubridge血管重建术,主刀医生是医院援疆专家的王东海主任以及神经外科血管组团队。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是国内唯一一款获准上市的国产血流导向装置,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方法,是动脉瘤治疗从“栓塞”到“重建”的重大跨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般以剧烈头痛伴呕吐为主要症状,发病较急如不及时治疗随时会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此临床中也常称它为“颅内的定时炸弹”。该患者的病变位于右侧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以“间断性头部胀痛,夜间加重”医院,经过头颅核磁检查提示“右侧海绵窦区占位”,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为了能进一步确诊,医院神经外科继续治疗。经过进一步的脑血管成像检查该患者已确诊为“右侧颈内动脉瘤”,由于患者动脉瘤体积较大(21×18mm),已有明显的海绵窦压迫症状,出现眼部胀痛及轻微的视物模糊,需要尽快确定治疗方案;科内进行了病例讨论及医院神经外科王东海主任,考虑到该患者比较年轻,为了保全这条较为重要的颈内动脉血管功能,最终决定采用Tubridge血管重建微创介入的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法具有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又能达到减轻颅内占位效应的优点。

手术如期进行,术中以王东海主任为首的神经外科团队紧密配合,从患者的右侧腹股沟处穿刺进针,在脑血管造影设备的监护下显示屏上立即显出病变位置及脑动脉瘤的形态,手术医生借用支架和微导管系统在动脉瘤颈处植入密网孔结构的支架,以达到减缓动脉瘤内的血流,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目的。手术历时3小时,过程顺利,患者平安返回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参与手术的吴红星副主任介绍说,该例手术是我院首次使用密网支架材料完成的微创手术,是一项技术的革新;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利用“血流动力学”原理来改变瘤体内的血流流态,降低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促使形成稳定的动脉瘤血栓及瘤颈部血管内皮化,从而达到“排除颅内定时炸弹”的目的。术后,患者进行一周左右的康复即可出院。

微创介入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出术者精益求精的高超技艺,也得益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材料。未来,复杂、巨大的动脉瘤疾病治疗将不再是难题,Tubridge的成功运用意味着疆内更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得到受益。

下图:患者术后第一日已经可以坐起

以下是首例Tubridge血管重建术病例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ycxz/8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