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 肾动脉瘤 > 正文 > 正文

天坛周记middot第期左椎动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1 21:39:19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第期

作者

丁奇*王坤马宁

单位

首都医科医院

(医院)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患者,男性,62岁,因“发作性头晕4个月”入院。医院,查头颅MRI(-02-25):左侧脑干、丘脑及右侧枕叶新近梗死(图1A,B);MRA显示双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汇合处狭窄,基底动脉近段动脉瘤(图1C)。

图1

患者收入院,行全脑DSA(-03-28):双颈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性疾患,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壁不光滑。未见明显前循环向后循环侧支代偿(图2A-D);右椎动脉纤细,左椎动脉优势(图2E,F);基底动脉近段未融合,双椎动脉-基底动脉汇合处重度狭窄,狭窄右侧壁发出一囊状动脉瘤(图2G-I)。

图2

患者予以内科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反复,遂再次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5-6年。糖尿病3-4年。长期吸烟及饮酒。神经系统查体:(-)。

病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和控制危险因素治疗。

诊断

双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下段狭窄合并动脉瘤

术前讨论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考虑双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下段狭窄系责任血管,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囊状动脉瘤也准备同期栓塞处理。治疗方案:动脉瘤内先预置栓塞导管,其后球囊扩张狭窄并放置自膨支架,最后再栓塞动脉瘤。相关风险:穿支动脉卒中,支架血栓形成,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动脉瘤破裂等。

治疗过程

全麻下右股动脉穿刺入路,将6F导引导管置于左椎V2段远段(图3A),造影显示双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近段重度狭窄,右侧壁发出囊状动脉瘤,约4mm×6mm(图3B)。将Synchro微导丝(0.″,cm)越过病变放置于右大脑后动脉P2段(图3C),按预案将Headway17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内,送入部分首枚弹簧圈,其后沿Synchro微导丝送入Maverick球囊(2.0mm×20mm)以7atm扩张病变(图3D)。撤出球囊,经导引导管同轴送入Headway27微导管,但推送困难,预期到位困难。不得已从动脉瘤腔内撤出Headway17微导管及弹簧圈,再次送入Headway27微导管越过病变至右大脑后动脉P1段,经其在病变处释放NeuroformEZ自膨支架(3.0mm×15mm),完全覆盖病变(图3E)。其后送入Headway17微导管穿支架网眼,于动脉瘤内送入弹簧圈7枚栓塞动脉瘤。栓塞完毕后观察10分钟,局部无变化后结束治疗(图3F)。

图3

术后患者自觉头晕症状明显缓解。

讨论

本例患者存在基底动脉近段未融合,其与基底动脉开窗存在一定区别,前者系胚胎期成对血管在汇集后缺乏融合,而后者系单一动脉存在两个通路(开窗内常贯穿神经或其他组织)。未融合血管壁因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易发生动脉瘤。此外本例动脉瘤的发生,也与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Headway17(近端外径0.80mm,远端外径0.56mm)和Headway27(近端外径1.03mm,远端外径0.86mm)微导管的最近端外径之和(1.83mm)>6F导引导管内径(1.8mm),但一般微导管到位,微导管尾端距导引导管会有一段距离,只要此距离以远,如果两个微导管直径之和<导引导管内径,两套微管是能够兼容的。本例治疗过程中,在6F导引导管中先放置Headway17微导管的情况下同轴推送Headway27微导管极其困难,遂术中更改治疗方案;我们上述操作体会供大家参考。此外,本例选择2mm球囊预扩张,主要考虑到狭窄毗邻动脉瘤,稍小直径的球囊也许能让治疗更安全。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ycxz/595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