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于年6月29日-7月1日再次与大家相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朋友们在此共襄盛会。29日上午脑血管病外科治疗论坛热烈开场,与会同道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相关问题,在此我们为大家精选会议内容,以飨读者。
复合手术治疗巨大床突旁动脉瘤(医院神经外科)
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手术难度大,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存在巨大的挑战。游潮教授就近年来自身复合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在会议上,游潮教授带来了若干病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手术要点做了如下总结:
球囊最好选用2厘米及以上长球囊,跨过瘤颈
暴露好动脉瘤后,用细针穿刺瘤体或瘤顶,待动脉瘤完全塌陷后再仔细分离夹闭
对宽颈动脉瘤,球囊可能部分或大部突入瘤体内,穿刺和分离时,必须慎重,高度提防球囊破裂而出现灾难性后果
在夹闭动脉瘤过程中,不宜太靠近载瘤动脉,以免误夹球囊,可待球囊摘除后,再进一步补充或调整瘤夹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康德智福建医院神经外科)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spontanous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SIVH)是指非外伤性因素所致的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人脑室系统,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采用修订后的Graeb评分分级,其更加准确的反映脑室内出血评分大小与脑积水的发生概率,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三级脑室内出血致死和致残率较高,内科治疗疗效差,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更为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目前脑室内出血外科治疗主要方法有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纤溶药物、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除上述常规外科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经颅超声疗法和干细胞移植。经颅超声疗法主要通过与纤溶药物合用来提高药物活性而达到加速血块溶解的作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脑室内出血新兴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婴幼儿脑室内出血的治疗,目前尚处于动物模型实验研究阶段。
脑室内出血外科干预的时机要准确把握,脑室内出血血肿常于发病6h内继续扩大,出血大约min后血肿方趋于稳定,超早期手术(6-8h内)被许多学者所肯定,但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论证。在出血24h内血液凝固过程中释放凝血酶,致使邻近脑组织发生水肿,破坏血脑屏障并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因此理论上脑室内出血在6-24h为最佳外科治疗时机,但实际操作中6h以内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稳、意识障碍严重甚至出现脑疝的患者应立即手术。超过24h甚至72h后,在脑组织水肿严重,出现较多并发症的情况下,实施手术治疗仍有现实意义。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大动脉瘤外科治疗(张鸿祺医院神经外科)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包括颈内动脉床突段和眼动脉段,解剖位置近环的远端至后交通动脉起始的近端。常常以巨大型、多发和双侧动脉瘤出现,有时笼统称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随着技术的发展床突旁大动脉瘤的治疗越来越多被介入治疗所取代,一般包括动脉瘤囊内栓塞、覆膜支架血管重见和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在外科治疗过程中要对视神经进行保护,术式技巧要充分剪开视神经管硬膜,减轻减轻夹闭动脉瘤过程中镰状韧带的机械性卡压;注意视神经血供的保护;减少动脉瘤夹套环对视神经的压迫。
脑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一站式复合手术术中抗凝方案的探索及风险获益评估(曹勇医院神经外科)
复合手术是治疗脑血管病的一项新技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术中抗凝。对于复合手术的抗凝目前存在术中抗凝剂量不明确,抗凝方案缺乏相关指南或共识,复杂脑血管病复合手术中需要控制的监测指标如ACT(活化凝血时间)的目标范围缺乏相关临床研究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复合手术中抗凝方案的探索及风险获益相关研究。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登记研究;第二阶段为随机对照研究。主要终点是术中和术后48h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术中和术后48h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研究初步结果为第一次介入后ACT大于;术中ACT大于.5;介入结束后ACT大于.5,术后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术前、术后24h、术后48hACT值可能无明显测量意义,术中ACT安全范围下限由于缺血事件发生较少,暂无明确结论。
研究结果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