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兰溪路上的应禾良
今年八岁
是道地的上海娃
这个暑假之初
他却开始苦学四川话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应禾良就读的朝春中心小学,在曹杨新村村史馆内上一堂情景队课上,学生们需自己演绎党和曹杨新村发展故事,其中,应禾良要扮演的角色是陈毅市长,他特别重视,便拉着妈妈一起查资料,想知道这位革命前辈到底是什么样?
看完电影《陈毅市长》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陈毅市长是四川人,我要用四川话来演!”
苦练一周
老师疑惑“小应是四川人吗”
小应所饰演的“陈毅市长”一角,很重要,不容易演好。他早早就背熟全部普通话台词,这时候要用四川话来表达,时间紧、任务重。
家里三代人,都是曹杨新村地区出生长大的,哪里去学四川话呀?所幸妈妈陈女士很支持,辗转找到一位四川成都的朋友帮忙,把大段台词文稿发去,那边用四川话录制音频发回来,再由应禾良一字一句,一句一调模仿演练。
“一开始有点难,因为四川话和普通话、上海话的发音习惯都不太一样,后来妈妈和我发现一个窍门,那就是不能有卷舌音、翘舌音,”应禾良总结,比如“这”,要发成“仄”。此外,还有些专有语气词。
光掌握规律还不够,暑假刚开始,每天清晨,他起床后都要反复练习,除了发音外,哪里轻哪里重,还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
一个礼拜过后,小应录制好台词音频发给那位成都阿姨听,阿姨惊呆了,直夸“有腔调”。
集中彩排时,应禾良一口字正腔圆的四川话,“现在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了,但是……瞧瞧这些工棚,又小又挤,工人们就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这哪像主人的样子?有的人就住在草棚里,要是碰到个刮风下雨,这……哎!工人住在哪,一直让我担心啊!”
老师听后转头疑惑地问妈妈:“他是四川人吗?”妈妈笑了,可能因为四川话台词说多了,现在他在家里说上海话都有点四川口音了。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曹杨新村村史馆浸润式队课里参加表演和讲解的朝春中心小学学生们,以丰富的史实、生动的语言,回顾了曹杨新村的光辉历程,展现了曹杨独特的“工人精神”“劳模风范”,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陈毅市长”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目光,不仅语言地道,就连低头皱眉,叉腰威武的样子,也十分神似。原来,应禾良自己揣摩,陈毅市长有这个标志性动作,为此专门练习了上百次。
“我家阳台往外瞧,就能看到曹杨二村里一个个红红的漂亮屋顶,从小妈妈给我讲曹杨新村的故事,我看着它一天天变化。”应禾良说,这次参加队团课表演,让自己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中的人,“革命前辈的足迹,就在我们身边。”
他自己最喜欢的台词,是“陈毅市长”那句给新村命名的话: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想工人所想,为工人所建,就叫“工人新村”吧!
“原来我外公、我妈妈和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有这样的来历,感到很光荣。”他说。
从“学生看”
转变为“学生演”
朝春中心小学地处曹杨新村,学校巧用社区资源,历来有这样的传统:三年级学生通过“村史馆里看曹杨”,参观学习,学做小讲解员;四年级学生以“走进居委看曹杨”,参加志愿服务、生活体验;五年级学生沿着环浜看曹杨,了解企业,进行职业体验。
“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上情景队课虽是今年头一回做,也是源于积累和延续的。”副校长谈欣介绍,“学校和曹杨新村村史馆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村史馆大修前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和老师去参观学习;去年因疫情和大修影响,断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在思考,想改变一下形式,从‘学生看’转变为‘学生说’、‘学生演’,让村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一课程,学校青年老师苏婷婕从各种渠道学习了解曹杨新村村史。编写剧本前,她还专门上知网去查阅华师大的“上海首批工人新村建设研究”为主题的重要论文。
“没想到,毕业了工作了,还会跟非教育相关论文打交道。”她说,只有加深学习,才能写出更符合史实的剧本,完善课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当年的峥嵘岁月,在浸润式学习中收获更多。
美好曹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njieq.com/sjfb/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