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珍稀文献丛刊·成都阳川孙氏文献(全二十八册)
编著者:孙培吉等著;孙恪庶整理
定价:¥.00
ISBN:-7---9
出版时间:-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全二十八册)是蜀学珍稀文献丛刊系列的第一种,此系列隶属于《巴蜀全书》项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对尚存“蜀学”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是四川省著名收藏家孙恪庶,笔名曲博,整理的其祖父孙培吉、先君孙握之先生的著述文本,有日记、课艺、诗词文集、论著、杂稿等,及其收藏的家族相关档案文献、手札、印鉴、字画等多种文献资料。其中孙培吉著作保存最为完整,且数量最多。其日记主要记载了他从18岁(年)到74岁(年)57年间各类事宜,有家族人士的往来,有个人参加科举和工作中的各类情形,有对当时发生大事件的评论探讨,也有作为晚清士绅对于文化的关怀。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成都乃至四川近代社会的一个侧面,特别是所反映的近代蜀学发展情况,对正统国史和方志文献都不记载的蜀学人物之活动,尤多鲜活的记录。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在形式上包括成都阳川孙氏族人的著作及历代学人抄录(多有点评、批注、案语)前贤、时人之诗、文。但主体内容是孙培吉所撰,当年其子孙祥瑜曾著《孙抱和遗书目录总目》予以分类,共分文集类、诗词类、著述类、纪事类、抄录类五种。此次出版,遵循现代人文学科分类原则,共分为“默室日记、论著集、诗文集、杂抄”四大类别,内容也于此次影印时加以重新编排:
《默室日记》是这批文献的主体,谨按时间顺序排单列,作为专门一类,共有二十三种;论著集下分经史、理学、编纂、杂记四小类;诗文集下分诗词、制艺试律、古文三小类;杂抄下分经史、子集及其他,主要源于孙培吉的日记、读书抄录、诗文唱和及其在学堂讲课的讲义。成书二十八册,总计收录文献一百四十余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其中孙培吉日记二十三种保存最为完整,编为《默室日记》九十四卷,起光绪十二年(),迄民国三十一年(),历时五十六年。
《成都阳川孙氏文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日记》所反映的蜀学和社会史资料外,其他诗文、学术、讲议,以及杂钞等,都饱含了丰富的经学、文学、史学和艺术造诣,都值得深入认真地研究。所有这些,都可以丰富我们对近代蜀学的认知和了解。
作者简介
孙培吉(—),字抱和,光绪十八年()癸巳科举人,官捐荣昌教谕,后任教于成都小学堂。由清及民国,先后执教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川中初级师范学校、成都县中学堂、成都南城小学堂等校,教授国文、历史、伦理学及修身,并在家开课收入室弟子;工书法、国画,精版本鉴赏及岐黄术;教授之余,毕生以藏书、读书、著书为事,著述颇丰。
内页欣赏
《蜀學珍稀文獻叢刊》總序
舒大剛
一國有一國之史,一方有一方之學。在多元一體的中國學術文化格局中,曾經産生出齊學、魯學、晋學、楚學、關學、洛學、朔學、閩學、浙學、湘學、徽學、蜀學、黔學、贛學、隴學、滇學、藏學等地域性、民族性學術,它們都是中華學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蜀學”不僅是四川地區的思想學術,也是中華學術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流派,是祖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强“蜀學”成果的總結和研究,從事“蜀學”文獻的收集與整理,不僅是地方歷史研究和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完整地研究中華文化史、學術史的必要。
歷史上的“蜀學”曾經大師輩出,思想獨造,文采斐然,影響深遠;曾起到過開新學術風氣、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曾對中國學術發展、文化進步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大體而言,“蜀學”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的學術繁榮、文獻激增的高潮,每次都對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和文獻典籍的豐富做出過重要貢獻。
首先是两漢時期。西漢景帝末年,蜀文翁興學,引進儒家“七經”教育,首開地方政府辦學的歷史,儒學在蜀地得到廣泛傳播,巴蜀才士,欣欣向學,歷史上有“蜀學比於齊魯,巴漢亦化之”之説。漢武帝將文翁辦學經驗向全國推廣,“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加速儒學向地方基層傳播的速度,可謂“一花引得萬花開”。從此蜀地民智大開,人才濟濟,文章大雅,不亞中原,《華陽國志》稱“漢徵八士,蜀出其四”“漢具四義,蜀選其二”,皆居全國人才之半。“漢賦四家”,蜀人獨攬兩席,即司馬相如、揚雄是也。他們不僅是當時著名的辭賦家,也是術業有專攻的學者。司馬相如博學多才,辭賦鋪張揚勵,“苞括宇宙,總攬人物”,而且明於經書,擅長小學(著《凡將篇》)、禮學(撰有《封禪文》);揚雄“好學博覽”,崇尚玄思,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撰《法言》,仿《爾雅》撰《方言》,在儒學、道學、文學、語言、博物等領域,都造詣精深,影響廣遠。當時,巴蜀的“易學”(胡安、趙賓、嚴遵、揚雄)、“天學”(落下閎)也都是全國一流的。三國兩晋,巴蜀的史學(譙周《古史考》、陳壽《三國志》、常璩《華陽國志》等),亦影響全國,霑溉後世。
“蜀學”的第二次高潮是兩宋時期。在文學上,“唐宋八大家”蜀人獨得其三(“三蘇”),而且同出一門,蔚爲中華文化史之奇觀;在史學上,有“隋前存書有二(《三國志》和《華陽國志》),唐後莫隆於蜀”之稱(劉咸炘);在經學上,《易》學特别發達,程頤有“《易》學在蜀”之譽。以“三蘇”父子爲代表的“蜀學”,與二程“洛學”(即理學)、王安石“新學”鼎足而三,共同構成北宋學術三大主流。南宋時期,張栻執講嶽麓,成爲“湖湘學派”奠基人之一;魏了翁崛起鶴山,蔚爲理學宗匠。王偁、李燾、李心傳,史筆如椽,《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鑑長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録》《總類國朝會要》,堪稱第一流實録。此一時期的家族文化也輝煌燦爛,有如閬中陳氏(陳省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華陽范氏(范鎮、范祖禹、范百禄等)、眉山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銅山三蘇(蘇易簡、蘇舜卿、蘇卿元)、陵陽虞氏(虞允文、虞集)、井研四李(李舜臣、李心傳、李性傳、李道傳)、丹稜李氏(李燾、李等)等,皆以詩書傳家,用文章華國。
“蜀學”第三次高潮即是晚清民國時期。尊經書院的創辦,張之洞爲之倡、王闓運爲之師,促成了“蜀學”再次復興,蜀中學術得到蓬勃發展,儼然全國學術又一中心。其重要特徵是摒弃陳腐的“八股”時文,注重儒家原典傳習和學術史研究。在動蕩多變的時局中,“通經致用”“中體西用”成爲“蜀學”的突出表現。蜀地學人“自經學而入史學”,復以治史之法以治經,嚴格區分“今文”“古文”,順應“以復古求解放”的潮流,將清代學人達到的最高點——東漢“許鄭之學”,成功地向前推進到西漢“今古文學”階段;進而又溯流尋源,將學術研究重心推尋至先秦“諸子”和“古史”時代,最終實現了傳統學術的徹底解放,使“蜀學”成爲繼“常州學派”“湘學”而起的又一學術重鎮,推動中國經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錢基博説:“五十年來學風丕變,其機發自湘之王闓運,由湘而蜀(廖平),由蜀而粵(康有爲、梁啓超),而皖(胡適、陳獨秀),以匯合於蜀(吴虞)。”帶來了中國學術界和思想界的革命,促成了從傳統經學向現代學術的重大轉變。
晚清“蜀學”曾以出思想、出人才著稱全國,即以尊經書院一校論,就培養和聚集了大量人才,有如爲維新變法而英勇獻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鋭;出任英法領事館參贊、力主新學的四川維新派核心人物宋育仁;博綜古今、學凡六變的經學大師廖平;才思敏捷、經學辭章俱佳的“蜀學”大師吴之英;海内書法名家顧印愚;領導群衆發動保路運動的蒲殿俊、羅綸、張瀾;爲建立民國捨身殺敵的同盟會會員彭家珍;功績卓著、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上共産主義道路的老革命家吴玉章;宣傳新文化、反對舊傳統的思想家吴虞。以及謝无量、林思進、傅增湘、劉咸滎、徐炯、尹昌衡、張森楷、顔楷、邵從恩、傅樵村等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名流人物。此外,還有錦江書院培養的另一位“戊戌君子”劉光第、清代四川僅有的狀元駱成驤等;存古學堂(國學院)培養的蒙文通、向宗魯、李源澄、劉子華、李劼人、周太玄、王光祈等;東川書院培養的向楚等,以及四川大學各個時期培養的學生,如朱德、郭沫若、巴金、楊闇公、楊尚昆等人,則是新文化、新思想、新變革的領袖和導師。在尊經、錦江和川大之外,還有其他鄉塾、書院和學校培養的人才,如趙熙、朱青長、龔道耕、龐石帚、劉咸炘、唐迪風、周岸登、伍非百、賀麟、晏陽初、唐君毅等人,也都是近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如果將視野擴大一點,近代學人還有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能海(俗名龔輯熙)、隆蓮(俗名游德純、游永康)、袁焕仙、王恩洋、易心瑩等;寓居四川的外省以至外國學者,如現代新儒家、國學大師馬一浮,研究西蜀方言和民俗的英國傳教士鍾秀芝,研究中國美術的戴謙和,研究中醫的劉延齡、莫爾思,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葛維漢等。四川近代的文化學術舞臺上,真可謂英才薈萃,群星燦爛!
“蜀學”是巴蜀學術的代名詞,更是巴蜀文化的靈魂,巴蜀士人多積極進取,推陳出新;大度恢宏,集雜爲醇;學術精深,文采飛揚;鐵肩擔道義,敢爲天下先!代表了“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正氣,和“兼容并包,集雜成純”的巴蜀風格,更是近代中國革命史、文化史,當代中國建設史和改革史上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世“蜀學”人士,他們思想活躍,見解獨造,敢於實踐,勇於創新,在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活動中,擔當了啓蒙者和開拓者的角色,産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有學者指出:“中國歷史至晚清,學術重心發生了轉移,這個重心一是湘學,一是蜀學。”(李學勤)將“蜀學”直接繼承傳統學術之正脉,儼然以中華學術的“正統”和“大宗”相期許,可見其影響之深,意義之巨。
可是,由於蜀地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特别是大多數“蜀學”人士不喜表曝的高蹈風格,往往使“蜀學”成果得不到廣泛傳播和及時出版,許多“蜀學”論著已經逐漸散佚,了無蹤影。就“蜀學”史上的三次高潮論,前兩次高潮的成果,除部分作者因走出四川、風靡全國(如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三蘇”、楊慎等),而得以流通和保存外,其他的許多成果都因作者僻處西陲、平居鄉里,其人鮮爲外間所知,其書也未及時刊行,致使成果湮没,文獻無徵了。如揚雄之師嚴遵《老子指歸》僅剩半部,李白之師趙蕤《長短經》亦多殘篇,宋代學通三教、著述頗富的龍昌期,更絶無遺簡……即以晚清民國以來“蜀學”的第三次高潮而言,許多學者的苦心孤詣之作,也正在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没。如張森楷編著的三百餘卷爲數一千餘萬字的《二十四史校勘記》、一百三十三卷《史記新校注》和二百六十九卷《通史人表》;著名語言學家趙少咸著分卷達二十八册三百餘萬字的《廣韵疏正》、三十册三百多萬字的《經典釋文集説附箋》;有“大儒”“純儒”“經師”“人師”之譽的龔道耕論著多達二百餘種;曾經與朱德在川南設立詩社,互相唱和而執其牛耳的朱青長,詩稿多達數百册,等等,皆洋洋大觀,何其壯觀也哉!
然而,這些曾經著書立説、成果豐碩、産生過重大貢獻的人,并不是都有文集或專著留傳至今,他們所著的許多文獻在當時未及發表,後來又經歷次浩劫,未得整理,大多數已經亡佚,僅剩零篇斷簡了。這些學術成果的毀損和失傳,不僅是“蜀學”作者個人價值的損失,也是整個巴蜀文化的損失,也給中華學術文化寶庫留下了遺憾,造成近代以來學術史、文化史研究的嚴重偏差和缺失。
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早在二十世紀之初,謝无量先生曾有編纂《蜀藏》的呼籲,胡淦亦有編纂《四川叢書》的計劃,但都未能完成。二〇一〇年,川大學人建議四川省委省政府立項編纂《巴蜀全書》的方案,終於獲得批准。該項目自二〇一三年正式施行以來,已經有近億字的文獻得到整理并即將出版。但是由於巴蜀文化源遠流長,“蜀學”文獻素來豐富,這些努力之於浩瀚的文獻來説,仍然是九牛一毛、杯水車薪,未能解决根本問題。特别是限於體例(省委批准《巴蜀全書》的三大任務是:編製“巴蜀文獻聯合目録”、整理五百餘種“巴蜀文獻精品集萃”、再造一百餘種“巴蜀文獻珍本善本”),也限於資源,囿於經費,許多巴蜀珍稀文獻(包括抄稿本、初版本)仍没有盡數得到及時搶救和整理再版,存在被蟲蝕鼠咬、水浸火焚的危險。
半個世紀之前,一批旅居海外的有識之士就曾慨嘆“中華文化之花果飄零”了(唐君毅等)。今值盛世修文,豈能再容“花自飄零水自流”,讓前賢心血長付東流之水!爲了不使這些劫後餘生的成果徹底湮没無聞,也爲了使“蜀學”後生對前賢苦心孤詣之境不再陌生,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下,我們特發起編纂出版《蜀學珍稀文獻叢刊》計劃,儘可能多地守候先賢遺獻。
《蜀學珍稀文獻叢刊》主要任務是對現存“蜀學”珍稀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和出版,包括稀見抄本、刊本,名家批校本,特别要傾注於那些未曾彙刊、至今仍散落各處,面臨蟲鼠水火之厄的遺籍手稿。衹要内容充實,資料稀見,都可以申請加入這套叢書,得到及時出版。
選題的内容没有特别的規定,課題的進度也没有硬性的限制,出版順序不分先後,不論身份;編者也不分省際,不分國籍。衹要是有關“蜀學”的,成熟一本吸納一本,編好一批出版一批。希望在整理本《巴蜀全書》“精品集萃”之外,形成又一内涵豐富之“蜀學”寶藏。堅持數年,不廢不弃,積少成多,由微而巨,浸浸乎,洋洋哉,必使涓涓細流,匯成汪洋之滄海!
科學本没有國界,學術乃天下公器。我們希望儘可能多的“蜀學”成果得到整理和出版,希望“蜀學”寶庫更加充實和豐富。爲達此願,希望熱心文化、願做公益的人士關心和支持此事,願天下有心人惠然肯顧,共襄此舉;願當代“有國者”借我以風,假我以力,吾儕必將殫精竭慮,力底厥成!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者,此之謂也!
謹爲序。
二〇一九年八月於成都川大花園
前言
尤瀟瀟
這是一批由四川成都陽川孫氏家族留下的重要文獻,經由其家族後人曲博先生(本名孫恪庶)收集保存并交由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而成。這一系列重要的文獻既是孫氏家族詩書傳家歷史的體現,又是關於近代成都乃至四川和全國重要歷史事件的記載,其價值不容小覷。
一、《孫氏文獻》的大致面貌
本次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成都陽川孫氏文獻》(以下簡稱《孫氏文獻》),在形式上包括成都陽川孫氏族人的著作以及歷代學人抄録(多有點評、批注、案語)前賢、時人之詩、文。但主體内容是孫培吉所撰。當年孫培吉之子孫祥瑜曾著《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總目》予以分類,共分文集類、詩詞類、著述類、紀事類、抄録類五個部分。此次出版,遵循現代人文學科分類原則,共分爲默室日記、論著集、詩文集、雜抄四大類别,内容也於此次影印時加以重新編排:
《默室日記》是這批文獻的主體,謹按時間順序排列,作爲專门一類,共有二十三種;論著集下分經史、理學、編纂、雜記四小類;詩文集下分詩詞、制藝試律、古文三小類;雜抄下分經史、子集及其他,主要源於孫培吉的日記、讀書抄録、詩文唱和及其在學堂講課的講義。精裝二十八册,總計收録文獻一百四十餘種,内容涵蓋經史子集。其中孫培吉日記二十三種保存最爲完整,編爲《默室日記》九十四卷,起清光緒十二年(),迄民國三十一年(),歷時五十六年。
二、《孫氏文獻》家族述略
這批文獻的作者大都爲孫氏家族中人,以孫培吉著作爲主,兼有孫治著作四種,孫華抄録一種,孫祥瑜著作二種,另有闡述佛法的釋印光、劉咸滎合撰著作一種,釋印光獨著一種,并抄録文人唱和詩篇數首。爲便讀者瞭解孫氏家族譜系,根據四川大學碩士王小禕、申婷婷、王芳及本人的研究成果和曲博先生提供的綫索,簡述如下:
陽川孫氏家族本世居浙江富春山,自孫培吉祖父孫治始,孫氏始遷入四川。“(治)考故習名法,嘉慶十八年游幕入蜀;越十年,而君偕長兄源侍李太夫人至成都,既注籍應試,兄弟同入邑庠。”(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直隸按察使琴泉公墓誌銘》。)孫治(—),字理亭,號琴泉,培吉祖父,道光丁酉年()舉人,父孫文,母李氏。(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直隸按察使琴泉公墓誌銘》,“曾祖考諱良榮、皇祖考諱忠杰、皇考諱文,皆以君貴贈榮禄大夫;曾祖妣氏胡、皇祖妣氏張、皇妣氏李,皆贈一品夫人”。)戊戌年()二甲第二十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丙午年()任陝西華陰知縣,旋調長安縣署知縣。咸豐元年()至四年,升授潼關廳同知。乙卯年()任延榆綏道,戊午年()任直隸通永道,咸豐九年至同治元年(—)任直隸按察使。(曲博:《流傳百代千年後定識人間有此人——郭嵩燾贈孫琴泉書法四條屏》,《收藏》年第4期。)以二品光禄大夫、阿克蘇布政使銜督辦捐糧,不幸卒於貴州任上。正室余氏,山陰曲江公余濤第四女,無所出。側室李淑人、李孺人。庶出二子二女:長子華,三品銜候選道,側室李淑人出;次子品,候選縣丞,側室李孺人出。長女,適四川候補同知候官鄭承洛,早歲寡,依娘家而居;次女,適四品銜江西候補知縣、歸安吴晴琦,先卒。(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直隸按察使琴泉公墓誌銘》。)孫治亦是一代書畫名家,尤長於畫螃蟹、草、蘆,每作一畫,生動入神;書法亦有相當功力,筆勢飛動,瀟灑自如,氣韵非凡,能獨自成家。《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益州書畫名人録》《清代四川進士徵略》都有相關記載。清末民初著名的成都私家園林布後街孫家花園即爲孫治所置。
孫華(—),字石蓮,培吉父,三品銜候選道。正室誥封夫人劉氏,生二子培吉、桐吉。側室宋氏卒於民國乙丑十四年(),生二子承吉、庚吉,庚吉早殤。側室周氏民國丁卯十六年()卒,生子倫吉。
孫培吉(—),字抱和,光緒十九年()癸巳科舉人,會試不第,反復思慮不復科考,官捐榮昌教諭,後任教於成都小學堂。因戰火頻仍,避居成都,一生以讀書、教書、著書爲主。由清及民國,先後執教於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四川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川中初級師範學校、成都縣中學堂、成都南城小學堂等校,教授國文、歷史、倫理學及修身,并在家開課收入室弟子;工書法、國畫,精版本鑒賞及岐黄術;教授之餘,畢生以藏書、讀書、著書爲事。著述頗豐,計有:文集類、詩詞類、經史類、理學類、注釋類、編纂類、雜記類、紀事類等十數種,合數百卷共數百萬言。其餘古文、抄録、金石、雜書、箴銘類所涉諸子百家文論等數十册,以及在孫祥瑜《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中有著目而散佚,文本尚存而未及著録於册的十數種計數十册。所撰《默室日記》記録了孫培吉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作爲一個傳統的世家子弟,縱使風雲變幻,依舊執着地堅守着内心世界,他的見聞及心路歷程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時事巨變下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及思想轉變的寶貴史料。自其祖輩遷徙至成都,遂爲成都望族;到孫培吉這一輩,雖然隨着時局變化,家道没落,但是祖輩的榮光仍給孫培吉提供了廣闊的交友平臺以及開闊的視野。
妻莊氏淑珍(—),字松綺,幼名崇英,江蘇武進人,雲南候補知縣莊楷長女,陝西麟游縣知縣、追贈知府、世襲雲騎尉莊治安之孫。同治己巳年()生,光緒癸卯年()卒。生一男八女,殤其三,子珽亦殁。長女瓊、次琇、次珣、次璡、次璞,最幼琅。
續弦洪氏子興(—?),癸巳舉人洪爾熾女。生一子一女,子名祥瑜,女名瑢。
孫祥瑜(—),培吉獨子,字象白,號握之。“國民政府中央造幣廠”會計師,工書法,精鑒賞及家學岐黄術,一九四九年之後爲街道生産組會計,雖一生未上過正式學堂,然憑家學淵源和天賦勤奮,考取會計師,諳熟醫道、韵律、金石篆刻、書法繪畫、古籍版本鑒定等。
二弟孫桐吉(—),字豫高,湖北候補知縣,同治壬申年()七月十四日生,民國甲子年()五月十一日卒,葬卧牛臺。配張氏,子殤,以培吉子祥瑜兼祧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
三弟孫承吉(—),字幼石,翰林待詔職銜,光緒戊寅年()七月十四日生,民國己未年()正月十四日卒,妻余氏。(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
四弟孫庚吉(—),字幼蓮,翰林院待詔,庶母宋氏所出,光緒八年壬午()生,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卒,時年廿三歲,配梁氏、繼萬氏,無出。(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
五弟孫倫吉,字彌道,庶母周氏所出。(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待出版)附録己。)
三、《孫氏文獻》價值舉隅
孫氏家族自孫培吉祖父孫治後逐漸走向衰落,但其詩書傳家的傳統却從未改變,自孫培吉始,留下了大量文獻供後人品讀。《孫氏文獻》内容甚多,涉及經史子集四部,且兼及儒釋道三家,頗有“蜀學”兼容并蓄的學風。在近代四川動蕩的時局中,孫培吉除了堅持儒家的傳統教育,也逐漸加入槐軒道門,以佛、道思想來慰藉自己在動蕩前途中迷茫混亂的心靈,這些在他的著述和平時所借所讀書籍中俱有體現。而《孫世文獻》的重中之重,亦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默室日記》。
《默室日記》以其記録時間之連續、内容之豐富、評論之精審在衆多日記中别具一格,兼具史料和文學等多重價值,對還原歷史真相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近代以來,有諸多日記被學者發掘整理,如《曾文正公日記》《翁文恭公日記》《越縵堂日記》《湘綺樓日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清史學者孔祥吉認爲一般文人日記的作者,“大多是地位低下的文人或京官,或者外放爲縣令、道府官員、外交使臣等。這類日記數量龐大,人物衆多,有的已刊印,有的則仍爲稿本,對於研究晚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孔祥吉:《清人日記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8年6月,第34頁。。因此,這一類小人物的日記就能儘可能避免大人物日記出現的刻意修改和掩蓋某些事實的情况。
有關《默室日記》的研究,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已有學生對其手稿進行初步點校,并呈現相關研究論文成果。如,二〇一三級碩士研究生王小禕、王芳、申婷婷的《〈默室日記〉整理及史料價值初探》系列,分别對日記的其中一部分進行了研究,二〇一四級碩士研究生尤瀟瀟的《從孫培吉日記看近代蜀學四事》。她們對日記進行了録入和點校,并對其價值進行了初步探究。
《默室日記》始於光緒癸未九年()孫培吉先生十五歲時(惜前二卷佚,現存文本起於光緒丙戌十二年六月初九);終於民國壬午三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孫先生七十四歲辭世之前兩個月零一天,歷時五十六年又二月零三天,跨時半個多世紀,見證這一階段風雲激蕩的中國歷史,殊爲難得。
日記從内容上看,既有家中瑣事、人物交往、内心獨白等,也不乏地方國家歷史事件的記載,如震驚中外的“成都教案”始末、清末科舉制度、官僚制度實施細則、辛亥革命前後同志會保路運動中成都及川中人士的行爲心態、清朝覆滅前後的成都大動亂及大浩劫實録、歷時二十餘年四川軍閥割據混戰的實况、滇軍擾川及成都巷戰、清末民初土地田租的經營形式、清末民初的四川教育現狀、成都規劃建設及地理沿革、清末及民國士紳民衆賦税細則等等,都是時代變遷浪潮中的重要史實,價值極大。
雖然家道中落,但作爲曾經中舉并且家學顯赫的晚清士紳,孫培吉與當時成都上層社會的接觸仍然很多,并從未脱離與成都當時其他世家大族的聯繫。孫培吉寫日記是出於個人喜好,“故而更具有真實性與人文親情的立體感,於不經意間就較詳盡地記録了一個宦官士紳豪門之家,百餘年來由中興、鼎盛,到分崩離析、寂寥的全過程;以及清末民初成都幾大官宦、士紳、學人聯姻家族——孫(治,號琴泉)、楊(遇春)、顧(復初)、馬(紹相)、劉(楚英)、伍(肇齡)、劉(豫波)、龔(道耕)、莊(裕菘)……等人文史話”。(曲博:《從〈默室日記〉到〈大夢瑣録〉——清末民初蜀中家族、人文史話磁場透視》,《巴蜀文獻》第一輯,年,第頁。)
首先,從其母舅劉家説起。劉楚英在《皇清誥授光禄大夫布政使銜前直隸按察使特用道孫公(治)墓誌銘》中,自稱是“姻愚弟”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附録甲。,《爾雅》謂“壻之父爲姻,婦之父爲婚”,可見劉楚英與孫家是姻親關係,即孫治(琴泉)兒子孫華娶劉楚英女兒爲妻。劉楚英本人是“誥授資政大夫鹽運使銜、前分守廣西桂平梧鬰鹽法道”,(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附録甲。)也是有功名官守的人。據《益州書畫名人録》記載:“劉楚英,中江人,字湘舲,又號湘芸、少芸、拙生、石龕。道光乙未十五年()舉人,鹽運使銜,花翎,廣西鹽法道,署又江道,署布政使司。工書,著有《石龕雜集》《石龕詩集》。”劉楚英實爲孫培吉之外祖父。在劉楚英寫給孫琴泉的信中,對孫琴泉的稱呼如下:“琴泉親翁二兄大人”“琴翁親家二兄大人”“琴泉二兄親家大人”等等,而且其在信中還提到“琦兒”“石蓮甥”等語,由此更證明了劉聲琦是劉楚英的兒子,劉楚英和孫琴泉是親家關係。
孫、劉兩家的關係從孫琴泉這一輩就已經建立起來了,可能也正是因爲關係好,兩家纔結爲兒女親家。到了孫培吉這一輩,與劉家的交游主要集中在幾位舅舅和表兄弟身上,尤其與二舅交游密切。在日記中,有關大舅、二舅、六舅、幺舅及劉家的各位表兄弟的記載,比比皆是,“十六日,二舅請予今日午酌”;(《大夢瑣録二十一》年8月20日。)“予曾聞二舅話其遺事,此書蓋得自粵西,外祖曾宦游其地也”;(《大夢瑣録二十一》年9月17日。)“二舅命近光以字來借洪石農字幅”;(《大夢瑣録二十一》年10月3日。)諸如此類,生活、工作、學術、姻親各個層面都有涉及,因其不僅有共同語言,更因其特殊的血緣關係而來往相當密切。因而,通過孫培吉的日記,提供了一個瞭解書法世家劉家的途徑。
其次,馬紹相一家。孫家與馬家的關係最明顯的聯繫是姻親關係,孫培吉的大姐嫁給了馬紹相的兒子馬芝仙,因而孫培吉在日記中總是稱其爲“馬太親翁”。馬紹相在當時的成都也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他因首倡并主事修建了成都望江樓建築群,而爲後世所重。在《望江樓志》中,收録其詩文二首,即《江樓全域工竣偶成五言二章》……在民國《華陽縣志·人物十一》中有《馬長卿》小傳……馬氏在主事籌建望江樓建築群後,其聲名遠播,得到民間和官府的重視”(陳友山:《試説馬長卿——謁昭烈惠陵詩碑》,《文史雜志》年第3期。)而孫培吉在日記中對其修建崇麗閣,即後來的望江樓公園也有提及。此外,孫培吉還提到了其曾監修文廟,“府文廟因升大祀改修,馬太親翁監工,予久欲一往觀……予始往觀,見馬太親翁云,工程方及十之三也”。(《大夢瑣録二十三》年12月21日。)
孫家與馬家的密切關係表現在諸多方面。首先是孫培吉大姐與馬芝仙的婚姻:“宋姨太今日始向大人言,大姊久有到馬家之志。”(《默室日記三》年3月4日。)“初三日,昨日大舅遣人送馬府過門期來,并請大人往話。今日大人去,所言過門諸事,茲不詳記。”《默室日記三》年4月3日。“聞馬府明日入祠,未下帖來,欲往送,大人命張興往探確日,帶一帖回,請十八日在祠内。”(《默室日記三》年5月16日。)“二十日,遣人送大姊奩具於馬府。”《默室日記三》年5月20日。“二十二日,三點鐘即起,卯時,及二弟送大姊到祠中。早面後,由祠中送到馬府。”(《默室日記三》年5月22日。)“二十四日,大姊歸甯,并請其承繼子,其子之兄亦來。”(《默室日記三》年5月24日。)“又言馬紹相太親翁現與局事。”(《默室日記三》年5月3日。)“初八日,到馬太親翁處,賀續娶喜。”(《默室日記三》年5月8日。)因爲姻親關係,孫培吉一家還常常請馬家給予經濟上的援助等。相關記録相當多,此處不一一列舉。
由上可知,孫、馬兩家在當時都算得上大家族,因兩家有姻親上的關係,其他方面交往也日益加深。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大姐過門之前,馬芝仙就死於科舉考試的路途中,孫培吉的大姐爲此守寡一輩子,晚年又因病而長年卧床不起。曲博先生在《彈素軒大夢瑣録》的“附録”中曾收録了一篇文章專門來記述此事:“余自京師歸,適赴蓉垣,都人士以馬氏雙孝,稱藉甚,詢知爲己卯孝廉紹相年丈之子若女,戊子舉人昌暨女弟凰琳也。且述及繼聘孫氏,于昌卒後,過門守貞事,余喟然曰:‘節孝萃於一門,之三子者,洵足鼎峙千秋哉!特兄若妹,雙孝事蹟,建坊立祠,俱列傳記,而《貞婦》從略,不爲闡揚盛節,俾相得益彰,亦載筆者之憾也!’”此據孫氏後人曲博先生提供的資料,見其《彈素軒大夢瑣録》附録子。今查相關四川及成都的史料,關於馬紹相一家的記載是比較匱乏的,而此日記則對馬家的記載相對較多,尤其是馬家所掌管的馬正泰號,日記多有涉及。考察孫馬两家的關係,一方面可瞭解當時成都士紳的交游及特點,另一方面也爲研究成都馬氏大家族提供了基礎材料。
再次是以龔道耕爲代表的龔家。龔道耕(—),字向農,又字君迪,别署蛛隱,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成都。歷縣學生員、副貢、舉人,隨後即入貲爲内閣中書。未幾,任四川學務處編輯,又在中學執教。辛亥革命後,歷任國立成都師範大學校長,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從儒學成就來講,龔向農是一個極其值得研究的人物,關於這一點,《龔道耕儒學論集》(龔道耕著,李冬梅選編:《龔道耕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年。)一書中已有闡述。
孫家與龔向農的聯繫也是姻親,孫培吉的二姑是龔向農的繼母,這在日記中有明確記載。因爲這層關係,龔向農常常幫助孫培吉,介紹他到學堂任教,而且即使是在辭職方面,孫培吉也常常請其幫忙,龔向農在孫培吉的工作方面頗費心思。此外他們也會在經濟上、生活上等相互給予幫助。正是因爲這樣的密切關係,他們家族之間還常常有想要進一步聯姻的訴求。龔向農的長子龔慎所就娶了孫培吉二弟的女兒,即孫培吉的六侄女,“六姪女許字龔慎所,向農之長子也”。(《噩夢餘影三十二》年10月12日。)
最後是關於劉子維一家,情况比較特殊。雙江劉氏本身在當時就非常有名,家族源流可追溯到槐軒先生劉沅。劉沅(—),字止唐,成都雙流縣人。孫家與雙江劉氏建立起關係,主要因爲孫家的人在劉沅第六子劉梖文處練習静功。孫培吉及家人在跟隨劉夫子練習静功的同時,與其子若孫輩亦有很深交情。孫培吉常常和劉家的後輩們諸如劉咸焌、劉咸炘等有工作上的聯繫,如劉咸炘曾請劉咸焌邀孫培吉到府中學堂當教習一事等。當然生活方面的來往也是有的,孫培吉的大女嫁於彭習吾就是經由劉咸炘介紹成功的。
此外,日記還提到“馬太親翁處送知單來,爲伍祖姑丈祝八旬也,將爲屏聯彩觴,俟伍崧老病痊補祝,首事者:馬及羅雲塢、周保臣、舒銕生、劉豫波也”。(《大夢瑣録二十一》年8月13日。)從這裏就可看出孫家與馬紹相、伍肇齡、羅雲塢、劉豫波等成都士紳家族都有來往,這種交錯的聯繫構成了一張密切的成都士紳關係網,爲更好地理解近代“蜀學”學術史提供了很大便利。
文獻故家,喬木千春;斯人已逝,風範永存。《孫氏文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日記》所反映的“蜀學”和社會史資料外,其他詩文、學術、講議,以及雜抄等,都飽含了豐富的經學、文學、史學和藝術造詣,都值得深入地研究。誠如曲博先生所言,這批《孫氏文獻》“堪稱不可再得、足以供當代與後來學人研究、採信的寶貴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珍貴文獻”。(曲博:《從〈默室日記〉到〈大夢瑣録〉——清末民初蜀中家族、人文史話磁場透視》,《巴蜀文獻》第一輯。)我們應當感謝孫培吉先生在艱難的人生中筆耕不輟,以真實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爲後人展現了社會變遷的時代畫卷,更傳承了“蜀學”文脉、豐富了“蜀學”内涵;也衷心感謝孫先生後人的辛苦卓絶與奉獻精神,不僅完好保存了《孫氏文獻》,今又付梓印行以嘉惠學林。希望我們整理、出版的這筆孫先生的精神財富,可以爲“蜀學”復興、近代史研究提供嶄新的史料。
二〇一九年七月
凡例
一、本書收録清中葉至民國時期成都陽川孫氏族人著作,及孫氏歷代學人抄録(多有點評、批注、案語)前賢、時人之詩、文。所收多爲稿抄本。
二、本書分類參照孫氏後人孫祥瑜所纂《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總目》,結合所收文獻内容,依照現代人文學科分類原則,分爲默室日記、論著集、詩文集、雜抄四大類。
三、各大類除《默室日記》依時間順序編排外,其他仍據内容分類編排,如:論著集下分經史、理學、編纂、雜記四小類;詩文集下分詩詞、制藝試律、古文三小類;雜抄下分經史、子集及其他類。
四、書名多依原書。日記順序編排爲“默室日記卷×”,同時對照原書名,便於查閲。如,《默室日記》卷五(《大夢瑣録》五)。
五、孫培吉日記與詩詞保存最爲完整,編爲《默室日記》八十九卷,《也是詩》二十六卷。其中《也是詩》卷三(《默室雜著》)、《也是詩》卷四至五(《默室不進集》)、《也是詩》卷六(《默室悔忽集》),係作者初學詩及記日記時,未將詩與日記分册,今依時間順序將其列入《默室日記》之首。《雙江夢痕》《雙江重夢》據原著者所注,歸於卷七十八。實收日記九十四卷。
六、孫祥瑜所纂《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總目》對孫培吉相關著作的背景、年代及内容,皆有説明,故附於卷末影印,以資參考。
总目录
第一册
默室日記孫培吉著
也是詩卷三(默室雜著)一
也是詩卷四至五(默室不進集)八九
也是詩卷六(默室悔忽集)一九一
默室日記卷一三〇一
默室日記卷二三九九
第二册
默室日記卷三一
默室日記卷四一〇三
默室日記卷五(大夢瑣録五)二〇五
默室日記卷六(大夢瑣録六)三〇七
默室日記卷七(大夢瑣録七)四〇七
第三册
默室日記卷八(大夢瑣録八)一
默室日記卷九(大夢瑣録九)一〇三
默室日記卷十(大夢瑣録十)二〇五
默室日記卷十一(大夢瑣録十一)二八七
默室日記卷十二(大夢瑣録十二)四五三
第四册
默室日記卷十三(大夢瑣録十三)一
默室日記卷十四(大夢瑣録十四)一四三
默室日記卷十五(大夢瑣録十五)二六五
默室日記卷十六(大夢瑣録十六)三九一
第五册
默室日記卷十七(大夢瑣録十七)一
默室日記卷十八(大夢瑣録十八)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十九(大夢瑣録十九)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二十(大夢瑣録二十)三六七
第六册
默室日記卷二十一(大夢瑣録二十一)一
默室日記卷二十二(大夢瑣録二十二)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二十三(大夢瑣録二十三)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二十四(佳夢瑣録二十四)三六七
第七册
默室日記卷二十五(大夢瑣録二十五)一
默室日記卷二十六(大夢瑣録二十六)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二十七(大夢瑣録二十七)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二十八(大夢瑣録二十八)三六三
第八册
默室日記卷二十九(大夢瑣録二十九)一
默室日記卷三十(大夢瑣録三十)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三十一(噩夢餘影三十一)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三十二(噩夢餘影三十二)三六五
第九册
默室日記卷三十三(噩夢餘影三十三)一
默室日記卷三十四(噩夢餘影三十四)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三十五(噩夢餘影三十五)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三十六(噩夢餘影三十六)三六七
第十册
默室日記卷三十七(噩夢餘影三十七)一
默室日記卷三十八(噩夢餘影三十八)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三十九(噩夢餘影三十九)二二一
默室日記卷四十(噩夢餘影四十)三四三
第十一册
默室日記卷四十一(噩夢餘影四十一)一
默室日記卷四十二(噩夢餘影四十二)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四十三(噩夢餘影四十三)二四七
默室日記卷四十四(噩夢餘影四十四)三六九
第十二册
默室日記卷四十五(噩夢餘影四十五)一
默室日記卷四十六(噩夢餘影四十六)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四十七(噩夢餘影四十七)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四十八(噩夢餘影四十八)三六七
默室日記卷四十九(噩夢餘影四十九)四八九
第十三册
默室日記卷五十(噩夢餘影五十)一
默室日記卷五十一(噩夢餘影五十一)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五十二(噩夢餘影五十二)二四五
默室日記卷五十三(噩夢餘影五十三)三六七
默室日記卷五十四(噩夢餘影五十四)四八九
第十四册
默室日記卷五十五(噩夢餘影五十五)一
默室日記卷五十六(噩夢餘影五十六)一二三
默室日記卷五十七(噩夢餘影五十七)二二三
默室日記卷五十八(噩夢餘影五十八)三三三
默室日記卷五十九(噩夢餘影五十九)四一一
默室日記卷六十(噩夢餘影六十)四八七
第十五册
默室日記卷六十一(噩夢餘影六十一)一
默室日記卷六十二(噩夢餘影六十二)七七
默室日記卷六十三(噩夢餘影六十三)二一七
默室日記卷六十四(噩夢餘影六十四)三五五
默室日記卷六十五(噩夢餘影六十五)四九一
第十六册
默室日記卷六十六(噩夢餘影六十六)一
默室日記卷六十七(噩夢餘影六十七)一一九
默室日記卷六十八(回光録一)二四九
默室日記卷六十九(回光録二)三五一
默室日記卷七十(回光録三)四七七
第十七册
默室日記卷七十一(風燭瓦霜記七十一)一
默室日記卷七十二(還在記七十二)一五一
默室日記卷七十三、七十四(未必畢記
又來記游餓鄉記)二八九
默室日記卷七十五(辭世録七十五)四七九
第十八册
默室日記卷七十六(女孝録七十六)一
默室日記卷七十七(待命録七十七)一〇五
默室日記卷七十八(殘喘聲)二九九
雙江夢痕四九三
第十九册
雙江重夢一
默室日記卷七十九(問天記七十九)七五
默室日記卷八十(殘魔八十)一三五
默室日記卷八十一(懷哉録八十一)二二三
默室日記卷八十二(曷月還歸録八十二)三三九
默室日記卷八十三(萬福來記八十三)四三九
第二十册
默室日記卷八十四(最後録八十四)一
默室日記卷八十五(窮途哭八十五)七九
默室日記卷八十六(往生净土)一八一
默室日記卷八十七(最厚一册)二八三
默室日記卷八十八、八十九(享太平福殘魂録)四九三
第二十一册
論著集
經史
論語注疏與朱注異義記(緯篇)孫培吉著一
論語疏朱注異義記孫培吉著一九
大學脉絡淺説(初抄本)孫培吉著三三
大學脉絡淺説(二抄本)孫培吉著四五
大學脉絡淺説(三抄本)孫培吉著六三
大學脉絡淺説(四抄本)孫培吉著九一
尚書存亡大略附孟子禮記講録孫培吉著一〇五
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經學講録附甲寅年
國文預備題目孫培吉著一一九
中國歷史三卷孫培吉著一二九
理學
成都縣中學堂修身講義(丁未上學期)孫培吉著一三九
成都縣中學堂修身講義上册(庚戌上學期)孫培吉著一五三
修身講録孫培吉著一六三
人倫道德講録只一册孫培吉著一九五
人倫道德講録孫培吉著二〇三
中國倫理學講録孫培吉著二二九
丁巳法校倫理講録付印底本上孫培吉著二五五
丁巳法校倫理講録付印底本下孫培吉著二八一
丁巳法校倫理講録昌福公司排印本孫培吉著三一三
修身要略孫培吉著三三一
知困録孫培吉著三五五
施衿結褵孫培吉著三五九
和厚堂善慶講會修身講録孫培吉著三六七
編纂
怡園詩抄(清)孫琴泉著孫培吉孫握之輯抄三七一
退一步軒詩存(壬申抄本)(清)孫琴泉著孫培吉孫握之輯抄三七九
退一步軒詩存(丁丑抄本)(清)孫琴泉著孫培吉孫握之輯抄四〇九
退一步軒詩補遺(清)孫琴泉著孫培吉孫握之輯抄四五九
第二十二册
養生襍録孫培吉輯抄一
訓女類纂孫培吉輯抄一九
初學要語孫培吉輯抄四五
六類文抄初集底稿孫培吉輯抄五五
儒門心經孫培吉著六七
家道約編全卷孫培吉著七九
雜記
雜録孫培吉輯抄九五
天問齋雜出孫培吉輯抄一〇一
得心應手録孫培吉輯抄一一一
無易由言孫培吉輯抄一一九
謂之何哉孫培吉輯抄一二三
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孫雲木纂孫培吉參定一二五
我身上溯百代録孫培吉著一五五
法政學校試驗題記附法政學校試驗分數記孫培吉著一七九
書籍留意録孫培吉著二〇五
買書記孫培吉著二一五
詩文集
詩詞孫培吉著
也是詩卷首二四一
也是詩卷一(橄欖集)二六三
也是詩卷二(静好集)二九三
也是詩卷七(默室詩草七)三二五
也是詩卷八(默室詩草八)三五一
也是詩卷九三八五
也是詩卷十四一五
也是詩卷十一四四七
也是詩卷十二四七七
第二十三册
也是詩卷十三一
也是詩卷十四二一
也是詩卷十五(蘇門清嘯十五)四一
也是詩卷十六(蘇門清嘯十六)六一
也是詩卷十七(蘇門清嘯十七)八一
也是詩卷十八(蘇門清嘯十八)一一七
也是詩卷十九(春蠶絲十九)一六七
也是詩卷二十(尸居餘氣二十)一九九
也是詩卷二十一(清光閣二十一)二一九
也是詩卷二十二(清光閣二十二)二三九
也是詩卷二十三也是詩卷二十四(春閑集)二五九
也是詩卷二十五(宛鳩寄舍吟草)二八一
也是詩卷二十六(净土集)三一一
附
摘録詩抄一卷孫培吉輯抄三三五
正道居詩孫培吉輯抄三四五
天問齋五言古詩卷一孫培吉著三五五
天問齋五言古詩卷二孫培吉著三八三
題畫詩全卷孫培吉著四〇九
題畫蟹詩全卷孫培吉著四三一
雙江啼宇一卷孫培吉著四四三
擬鄭所南先生一百二十圖詩孫培吉著四五一
也是詩卷一至二(重抄本)孫培吉著四七三
第二十四册
默室詞稿卷一孫培吉著一
默室詞稿卷二(牛背笛)孫培吉著二七
制藝試律孫培吉著
制藝試律卷首三九
制藝試律卷二七五
制藝試律卷三九七
制藝試律卷四一一九
制藝試律卷五一四三
制藝試律卷六一六七
制藝試律卷七二〇三
制藝試律卷八二三五
制藝試律卷九二七三
制藝試律卷十三〇九
制藝試律卷十一三三三
制藝試律卷十二三四五
制藝試律卷十三三五九
制藝試律卷十四三九三
制藝試律卷十五四二三
制藝試律卷十六四四七
制藝試律卷十七四六七
第二十五册
制藝試律卷十八一
制藝試律卷十九四三
制藝試律卷二十八一
制藝試律卷二十一一一三
制藝試律卷二十二一六七
附
制藝試律草稿卷一二五三
制藝試律草稿卷二二七九
制藝尚存録三一一
對課本全卷三一九
對聯存藳一三五七
對聯存藳二三八七
對聯存藳壹三九五
對聯存藳貳四〇一
對課壹四〇九
對課貳四一九
對課叁四三五
對課肆四四五
第二十六册
古文孫培吉著
太虛一塵上一
太虛一塵下五三
耳鳴文存八三
恥躬集一〇七
尺牘存稿一二五
雜抄
經史
説文解字部首標目(庚戌六月抄本)孫培吉輯抄一四一
説文解字部首標目(丁丑六月抄本)孫培吉輯抄一四九
急就篇孫培吉輯抄一五七
子集
瓦鼎孫培吉輯抄一七九
孔子廟堂碑文孫培吉輯抄一八九
書法三昧孫培吉輯抄二〇三
皇清經解目録孫培吉輯抄二〇七
古文辭類纂題目孫培吉輯抄二一九
經史百家雜抄目録昭明太子文選目録孫培吉輯抄二三九
弟子職孫培吉輯抄二七七
陸文安公集語孫培吉輯抄二八三
御製勸善要言孫培吉輯抄二九七
丹元子步天歌孫培吉輯抄三一一
法海一漚孫培吉輯抄三一九
法海一漚第二册孫培吉輯抄三二九
净土簡要法附聲淚篇(署名世界一人撰)
釋印光劉豫波著孫培吉輯抄三三九
一函徧復釋印光著孫培吉輯抄三五三
觀執録孫培吉輯抄三六一
青華祕文孫培吉輯抄三九一
天道罪福論孫培吉輯抄四一七
至道心傳孫培吉輯抄四二一
無上菩提孫培吉輯抄四四三
三字幼儀(立本篇)孫培吉輯抄四五三
古文講録卷一孫培吉纂四六一
成都縣中學丁班古文(古文講録卷二、四)孫培吉纂四八三
第二十七册
古文講録卷三孫培吉纂一
服孔齋沫胝集壹孫培吉纂二七
服孔齋沫胝集貳孫培吉纂五三
大道之學孫培吉輯抄九一
七發孫培吉輯抄九七
古文地支集孫培吉輯抄一一九
正統論孫培吉輯抄一三三
中國政教統系圖序(附高麗宋和岡
古文一篇,孫握之古文二篇)劉洙源
宋和岡孫握之著孫祥瑜録一四七
是以謂之(古文六篇,孫握之論文六篇)孫恪庶輯抄一五七
芬奇艷集成(梅溪草堂輯)孫培吉輯抄一六七
飣餖集孫培吉輯抄一八三
湘碧軒偶抄孫培吉輯抄一九九
風雅遺音(古詩十九首)孫培吉輯抄二一三
訓蒙詩抄上孫培吉輯抄二二三
訓蒙詩抄中孫培吉輯抄二五五
訓蒙詩抄下孫培吉輯抄二七九
秦婦吟(唐)韋莊撰孫培吉參校三〇九
鄭氏喬梓詩二卷(宋)鄭菊山鄭所南撰孫培吉輯抄三二五
大衍重抄八卦詩孫培吉著三六九
寶墨孫培吉輯抄三七九
四君感時詩羅濟川范香梅劉幼丹
顔稚愚著孫培吉輯抄三九三
無不容盛孫培吉纂四〇五
憶得三種(七十舊聞渣滓餘胷中渣滓)孫培吉纂四二五
第二十八册
茅屋病榻録卷一孫培吉纂一
茅屋病榻録卷二孫培吉纂二五
同工異曲孫培吉輯抄三五
雪月筝孫培吉輯抄六一
擲地金聲(映雪書屋賦抄)孫培吉輯抄六九
對聨集抄孫培吉輯抄八三
本事聯見聞録孫培吉輯抄一〇九
閑聯集録孫培吉輯抄一一七
暗香閣雜抄孫培吉輯抄一二七
宣鹿公詞附孫培吉《醜奴兒》四闕
宣維禮孫培吉著一三九
映雪書屋抄讀時文六卷孫培吉輯抄一四七
制藝式程孫培吉輯抄二二三
映雪山房選讀制藝孫培吉輯抄二四三
墨卷抄一孫石蓮輯抄二六七
墨卷抄二(清)孫琴泉著孫培吉輯抄二八九
其他
莊氏遺訓孫培吉輯抄三一三
立命事天(太上感應篇豫成堂家訓
書示門人某)孫培吉輯抄三四三
心相篇摘録孫培吉輯抄三五一
洪氏趋庭録摘抄孫培吉輯抄三五七
默室雜抄孫培吉輯抄三六七
默室臨質録孫培吉輯抄三七九
映雪書屋雜抄一孫培吉輯抄三九九
映雪書屋雜抄二孫培吉輯抄四〇九
雜録便覽孫培吉輯抄四一七
臨質録孫培吉輯抄四二七
孫抱和先生遺書目録總目孫握之著四三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