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作者
李郁芳*庞克军*倪同辉*马宁
单位
首都医科医院
(*医院)
临床病史及影像分析
患者,女性,52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伴头晕15天”入院。
15天前患者突发头晕、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医院。10小时后行头颅CT(-9-29):左侧脑室旁略低密度病灶(图1)。
图1
次日行头DWI(-9-30):左侧外囊、侧脑室旁多发新缺血灶(图2)。
头颈部MRA:左大脑中动脉M1中远段重度狭窄(图3)。
图2
图3
DSA(-10-10):左大脑中动脉M1段中远段重度狭窄,局部似有中断,不除外合并血栓形成。狭窄远心端毗邻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及其他远端分支血管显示尚可(图4)。
图4
患者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而收入院。
入院后CT(-10-14):左外囊及侧脑室旁略低密度病灶(图5)。
图5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
查体: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1级。
血小板聚集实验:ADP抑制率:66%,AA抑制率:3%。
目前予以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mg1/日+氯吡格雷75mg1/日)、降脂(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1/日)治疗。
诊断
症状性左大脑中动脉M1段中远段重度狭窄
术前讨论
患者症状为右侧肢体无力伴头晕,头颅核磁提示左侧外囊及侧脑室旁新近梗死,病变受累区域为外侧豆纹动脉供血区。结合MRA和血管造影,责任血管为左大脑中动脉M1段近分叉处病变。因病变远端前向血流减慢,考虑存在狭窄远端低灌注,拟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策略:病变接近上下干分叉,拟先行球囊预扩张,再置入自膨支架。相关风险:穿支动脉闭塞、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等。
治疗过程
全麻下右股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头端置于左颈内动脉C1远端,造影显示左大脑中动脉M1段中远段近分叉处见条状充盈缺损,伴血管腔重度狭窄(图6A蓝箭)。同-10-10DSA比较,病灶形态变化较大,考虑动脉夹层可能。路径图下将Transend微导丝(0."cm)顺利通过M1狭窄段至M2段,经微导丝送入Maverick球囊(2.0mm×09mm)缓慢扩张狭窄段(图6B)。造影见狭窄部分改善,但仍可见充盈缺损(图6C)。交换送入Headway27微导管,经微导管送入NeuroformEZ(3.0mm×15mm)自膨支架,路径图下准确定位缓慢释放支架,造影见支架展开良好,但见临近两支外侧粗大豆纹动脉显影浅淡(图6D红箭),与治疗前比较(图6A红箭头),提示豆纹动脉开口受累。
图6
术后即刻头颅CT:梗死灶內高密度,见造影剂外渗(图7)。
图7
术后4小时头颅CT:梗死灶内高密度较术后即刻CT消退(图8)。
图8
术后患者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较术前改善)。
术后7天患者右上、下肢肌力4级。
讨论
本例造影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间隔四天,左大脑中动脉M1段中远段病变由重度狭窄合并充盈缺损,演变为条状充盈缺损,考虑初始病变为夹层合并血栓形成,经抗栓治疗后血栓成分缓解。但因局部狭窄程度重,病变远端前向血流慢,仍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术前右下肢肌力1级,术后一周下肢肌力4级),考虑与远端脑组织灌注改善有关。术后患者穿支动脉受累,但因相关供血区域术前已经梗死,故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后续加强随访,以评价其远期疗效。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